【靈修小品】從死亡看生命

期數
3563
刊登日期
2012.06.01
作者
耶穌小姊妹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6 月 03 日

 可能由於年齡的關係,使我對生和死的關連,愈來愈感密切。加上數星期前透過一部電影和一個喪禮,使我領悟更深。

《蘇丹,別為我哭泣!》便是這部電影的名字。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記錄片,導演的技藝和精心的拍攝,使這故事的主人翁、韓籍慈幼會李泰錫神父和他所心愛的蘇丹的人民,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並且深刻地留在我們的腦海中。李神父原是一名年青有為、前途無可限量的醫生,感到天主的呼召,毅然放棄行醫的生涯,加入了慈幼會,更回應耶穌的話:「你們為我這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便是為我做的。」(瑪廿五40) 讓他成為第一位被派遣到蘇丹的韓國傳教士。他生活在東吉、一個極其貧困的小村莊,與那裡的居民打成一片。如他會祖聖鮑思高神父一樣,特別關顧那些因戰亂而失學的青少年,為他們造就上學的機會,並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發掘他們的音樂天份,親自教導他們音樂,組織銅管樂隊……還有他的「至愛」,便是被社會拋棄的痲瘋病人,不但以藥物減輕他們的痛苦,尤其以他的愛心,讓他們深感被愛,在他們絕望的深淵中燃點希望……可惜如此幸福的時光只維持了八個年頭,李神父因患了癌症,不得不回韓國接受診療,一年多之後,便溘然長逝,幸好他的愛卻永留在他的朋友心中。

另一個領悟,便是透過李穗華兄弟的喪禮。尤其在守夜的禮儀中,偌大的善導之母堂,席無虛設。從他的鄰人、同學、同事和家人的分享見証中,讓我隱約見到這個在黃大仙社區成長的生命,無論對教會、社會、家庭的投身和貢獻。青少年時即已參加了聖母軍,及後更參加了歌詠團、送聖體員小組,且是堂區互助合作社的支柱。畢業後,便成為公務員。一九七四年廉政公署成立時,他即加入其中,直至退休為止。他為人正直,秉公辦事,嚴正不阿,極受同僚的敬重;且由於他深度的信仰,愛主愛人出眾,他們更給他一個「神父」的綽號。他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夫妻倆熱心公益,以身作則,教育兩個兒女成材。公餘時李兄喜與三兩知己到郊外行山、品茗和飲啤酒。退休後更善用時間,好學不倦,入讀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充實自己的信仰。聽課的那天,大清早便到修院,以參加修院的彌撒和詠唱早課為樂;禮儀完畢,常繞著操場散步,鍛鍊身體。像他這樣有規律的生活,沒想到竟也逃不過癌症病魔的侵襲。開始時,他也如約伯一樣,咆哮地和天主辯論;漸漸地在祈禱中,他終也明白而如約伯一般地接受了。十三年來甘心情願地與這個被他太太稱為「第三者」的疾病奮戰不懈,直至生命的末刻。

無獨有偶,這兩位先我們而去的弟兄,都姓李;都在人生的旅程上,原屬仍然大有作為的時刻,卻因病魔的摧殘,給他們豐盛的生命詩篇,劃上句號。雖然一位是司鐸、傳教士,另一位是一家之主的平信徒,然而在不同的領域下,他們最大的共同點,也是最感人之處,便是他們忠於上主的召叫,在各自的環境中和崗位上,喜樂地、充實地、以每日的生活,無論晴天、雨天、健康或病弱,都對上主衷心俯首稱是。誠然,生命有如一則故事,重要的不在長短,而是動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