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喜愛:手‧拖‧手
剛出生的寶寶,媽媽溫柔地把手伸出,寶寶緊緊地捉著媽媽其中的手指,捉著那溫暖的手指。
回想起來,小寶寶原來喜歡捉緊媽媽。
幼稚園老師對著學生,說道:「你們手拖著手,一個跟一個的排隊……」
回想起來,小孩子原來一早學會了手拖著手。
「我愛你,你可以嫁給我嗎?」「嗯。」他們倆甜蜜地握著對方的手。
回想起來,成人也會手拖著手。
回想起來,「人」就是與「人」一同生活的。
人本性就是喜愛群居,我們與人相處,固然會面對磨擦,但是,當中所感受到的快樂,總比與ipad 和 iphone相處所得的為多。可惜,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繫,被現代化的社會慢慢侵蝕。在一個社區,我們通常不知道鄰舍是誰,我們家庭有需要時,我們只會選擇獨力打拚。過往的鄰舍關係,今不復見。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數字(2006),觀塘區的貧窮家庭比例較全香港的為高。在這個社區裡,不少家庭面對著經濟壓力,雙親也要工作,沒法照顧孩子的家課;加上在香港「畸形」的教育制度下,那位父母不擔心孩子學業成績?在藍田村(藍田裡的重建屋村)很多家長街坊面對著孩子沉重的學習壓力。街坊不少是從區外搬至,與區內街坊及環境也不盡認識,如同進入了一個陌生國度。
幸好,區內部份中學生願意付出時間,令到「勇闖難題站」這項義務功課輔導服務得以推行,協助藍田村的小學生。同時,區內一所麵包店也願意免費提供麵包予有需要之居民,發揮互助精神,促成「包分享」服務之誕生。在服務裡,不同團體、居民間的聯繫,便是社會工作者的工作了。
「勇闖難題站」這項服務,不只是惠及街坊,最可貴的是,義務的中學生導師體會到服務同區街坊的喜悅。而「包分享」活動不單是提供物質的協助,不少在等候麵包的街坊,也因而認識了鄰居,社區網絡便慢慢地建立起來。這些鄰里間的相互協助,以及街坊間關係的建立,便是在現今社區難能可貴的重要資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不應是這樣的嗎?只是,發達社會扭曲了我們的關係和需要。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