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資優兒童?

刊登日期
2012.06.01

(本報訊)有資優兒童家長指出,雖然坊間有途徑辨別及培育資優兒童,但支援仍未足夠,期望當局加強照顧他們的學習需要。

香港資優兒童家長會會長林潤富五月四日對本報說,不少資優兒童的學習需要和進度跟一般兒童不同,惟一般學校的課程未必能夠回應他們的需要,或甚至不利他們學習。他呼籲當局推出更多配套措施,以解決資優教育問題。

林潤富女兒獲評估為資優,惟經過一番轉折才讓她發揮所長。「她思考快,只聽過一次便明白,昔日老師不斷重複的教學法令她沉悶,老師不明所以,以為她是頑皮的學生。」他說。

他說女兒升上小一後仍不愛聽書和做功課,作文能力卻達到六年級水平,更考獲第一名,「後來校長建議我為女兒到教育署做評估,證實她為資優兒童,學校卻表示難有額外資源照顧資優學童的需要。」幸好女兒有機會到當時的教育署定期為培訓資優生舉辦的小組,並於中五後轉到英國讀書,亦發展了鋼琴的天分和歌唱的才華。


教育事務處
推出資優教育計劃

隨著社會發展,愈來愈多教育團體發展資優教育。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亦推出資優教育計劃,與公教學校合作照顧資優學童,同時亦處理個別家長相關個案。

目前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方與三所私立教區小學合作,派員到校照顧資優生的學習需要,包括聖方濟各英文小學、高主教書院(小學部)以及聖若瑟英文小學。教育心理學家為學校制定及辨識學生的資優能力,並提供資優教育計劃。

參與該計劃的教區教育心理學家區愛娜最近稱,有需要的學生宜盡早接受資優評估,以取得更佳的學習發展。

區愛娜說:「識別資優生除了評估智力外,亦會觀察學生表現,如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能否展現思考能力,並就學生成績、創造力、老師提名等方面甄別資優生的『人才庫』名單。」

談到學校對資優生的培育,她說教育局已提供資優教育指引,教區教育事務處亦會因應學校需要,協助他們識別學生的潛質,以及一起制訂培育方向。一般而言,學童可從六歲起接受相關評估,以盡早發揮他們的潛能及學習需要。

以聖方濟各英文小學為例,學校過去十年來把資優教育定為學校的發展方向,現時全校約近兩成學生甄別為資優生。(見另稿)


她指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於二OO八至O九年度舉行為期一年的「學校資優教育學習社群計劃」,為逾二十間教區小學提供資優教育發展,提供教師培訓、協助學校間互相設計教材、識別資優生等。她說,資優生應列入特殊教育的類別,這有助及早發現學童的學習需要。

對於扶助資優兒童成長,她強調家長教育亦相當重要,「子女智力高不等同成就高,家長要接受子女的學習特質,幫助他們發掘真正潛能。」

區愛娜說一部份「高智能,低成就」的資優生有不同的行為問題,學校和家長須給予關注及協助。

資優兒童
間或同有學習障礙

談到家長角色,香港資優兒童家長會林潤富說,如資優子女遇有學習困難,家長應及早在他們中學前辨識情況,避免拖延,惟一般家長發現子女情緒、行為有異,或成績突然退步時,才會尋找輔導。

家長會的葉簡慧儀兩名兒子獲評估為資優生,可惜中五的長子同時患有專注力不足及大小肌肉不協調問題,昔日亦因他只考獲全級十二名未符合基本要求而遭到拒絕。她為專心照顧兒子而辭退工作,卻因無法支付外間高昂的資優教育費用,不能讓升上中一的幼子得到更好的培育。

另一成員家長袁黃約勤的幼女為資優生,「由於她學習能力高,初小時難與同學相處,唯有在小息時躲在一旁看圖書。」其女兒現已中五,雖然學校沒有資源照顧資優生,但仍有安排社工跟進她的情況,以及推薦參與校外的資優課程。(高)

 




如何界定「資優」?


教育局資料指出,資優兒童在某方面或多方面有所成就或具備潛能,包括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對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有獨創性思考,能夠提出創新的意見;在繪畫、戲劇、舞蹈、音樂等視覺及表演藝術方面特具天分;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在推動他人完成目標方面有極高能力;在競技、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方面有突出天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