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會追思會士穆神父

期數
3564
刊登日期
2012.06.08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6 月 10 日

已故香港宗座監牧區副代牧穆若瑟神父(Joseph Burghignoli,一八三三——一八九二)最近的一場悼念儀式,見證了外地神父於香港教會早期的貢獻。

這次四月二十四日的活動上,參與悼念的會士和歷史學者指出,穆若瑟神父於本地教會早期發展擔當重要角色,他既是香港宗座代牧╱監牧高主教(G. T. Raimondi)的得力助手,也是籌建堅道主教座堂的執行人;更引領了六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修女來港服務。

宗座外方傳教會香港區會長宋啟文神父(F. Cumbo)當日帶領會士到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向穆神父致敬,穆神父玄侄孫馬西莫(Massimo Burghignoli)伉儷特地從意大利來港參與。他們之後亦到堅道的主教座堂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院朝聖,重蹈穆神父的足跡。

馬西莫博士於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院舉行的分享會上指出,穆神父克服歐洲與中國的文化差異,透過愛和關懷與受眾建立關係。他說穆神父在香港和內地傳教時,均致力維護每個人的權利,愛護所有人,教會團體應延續這份精神。

他又表示穆神父熱愛中國人,尤其樂於服務貧苦大眾,事實上,當時的港督麥當奴(R. G. Macdonnell)亦肯定意大利傳教士對大眾的貢獻。

他說曾祖伯父的不凡經歷,促使他寫成《I mezzi ed il fine - Un missionario in China》,去講述意大利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經歷。

歷史學者、宗座外方傳教會梁作祿神父(A. S. Lazzarotto)分享稱,穆神父是位傳教英雄,見證著意大利傳教士如何關懷中國。

「穆神父以出色的才幹和無私付出去完成他所接受的任務,很多時候都能夠做到面面俱圓。」他說穆神父在多方面均貢獻良多,也關心香港鄉村的福傳工作;他曾致函傳教會總會長說,向中國人傳教是他的理想。

另一位歷史學者夏其龍神父指出,穆若瑟神父在簽署中自稱為天主「謙卑的僕人」 (humble servant),他的傳教工作引證了這份謙遜的品德。教區檔案主任夏神父稱,教區檔案處保存了穆神父的手稿,包括他的簽名、書信和財政文件等。

夏神父說,穆神父在大埔碗窰傳教期間,「樂於與村民住在樸實的村屋,為他們興建學校」。他說穆神父按教會的需要,從前線的傳教工作轉為擔任行政工作,也在高主教遠行期間負責教區運作:「他在香港全心為傳教工作作貢獻,尊重長上的任命,為傳教的好處著想。」他說穆神父一八九一年中患病時拒絕回到歐洲治療,堅持留在香港,最後於一八九二年安息主懷。

較早前在主教座堂舉行的朝聖活動上,參加者到地下墓穴前祈禱,以及悼念安葬於此的教區首牧,包括與穆神父合作無間的高主教。

導賞環節上,宗座外方傳教會萬籟寂神父(M. Marazzi)指出,穆若瑟神父負責堅道主教座堂的籌建工作。他說,一八八八年的十二月八日教區主保瞻禮當天,由於高主教身在美國,開幕彌撒便由取道香港的緬甸宗座代牧主持,而有關慶祝活動則由穆神父負責。

講者指主教座堂集合了不少恩人的支持建成,像沿用至今的聖若瑟(小堂)祭台,便是當時的意大利國王送贈。

宋啟文神父同日對本報說,有不少對香港貢獻良多的早期傳教士,因時間過去而被遺忘,這些追思活動能夠幫助信徒認識先賢的故事。


穆若瑟神父的傳教經歷

宗座外方傳教會穆若瑟神父一八六O年從意大利來港,他引領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修女來港,促使該會在港開展服務孤兒和教育女童等工作。

穆神父曾擔任駐守香港英軍的神師,以及到荃灣和大埔碗窰傳教,之後一度隨英軍前往天津。返港後,穆神父繼續服務碗窰,至一八六七年轉到主教座堂(威靈頓街舊址)。

一八六八年,香港宗座監牧高神父任命穆神父為副監牧。當香港宗座監牧區晉升代牧區時,他獲傳信部委任為總務長。同時他亦擔任副代牧和嘉諾撒修女的神師。(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