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領袖參與社會服務

刊登日期
2012.06.08

(本報訊)有就讀公教學校的學生領袖表示,不少高中生在新學制下承受壓力,因而忽略弱勢社群的需要,他們認為青年人要多主動關心社會。

「思、賞、行」慈善基金主辦的學生領袖訓練計劃剛於五月結束,來自十五間中學的十八位學生領袖,與四間機構合作,包括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香港家長協進會、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以及聖雅各福群會,宣揚「成為改變的先驅,成就無限可能」的信息,目的是喚起大眾關注弱勢社群。

就讀聖保祿學校的學生領袖嚴凱衡到油麻地一帶接觸尼泊爾小孩,如與他們踢足球,又或是一起製作曲奇餅;她五月二十八日對本報說:「尼泊爾小孩起初也不欲與我們交談,透過活動與他們熟絡後,觀察到他們主要是因語言障礙而難於適應香港的生活。」

嚴凱衡於是與三位學生領袖製作一百套廣東話學習卡,把日常的社交用語、生活用品、食物名稱等,配以圖畫、中文、英語、尼泊爾語及廣東話拼音,幫助他們融入社區。

另外兩名學生領袖、就讀聖保祿中學的中五生張樂妍,以及聖若瑟書院的中五生鄭樹勳均表示,現今青年少會主動關心社會。他們早前與逾五十位義工,帶領二千名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兒童到亞洲博覽館吃一頓自助餐。張樂妍說:「有兒童每日只吃八元腸粉代替三餐,以前我沒想到會有小孩面對飢餓問題。」

張樂妍續稱,她在學校招募義工時,發現很多人因學業而難於騰出時間參與,亦有些不了解服務的重要,「招募義工時,會向他們解釋為何要服務貧窮的兒童,我們會向同學闡述這些兒童的情況,讓更多人有動力去參與義工。」她指出,學生領袖藉培訓義工,帶出服務他人的正確價值觀,以及感染更多人關心貧窮兒童的問題。

另一位學生領袖鄭樹勳的父親是一名律師,他亦希望將來成為律師去幫助窮人爭取公義。他說,「看到二千名兒童吃自助餐時,所展現的興奮和滿足,令我更加肯定要幫助他們。」他認為教育可以解決貧窮問題,長遠計是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防止跨代貧窮的發生。

保祿六世書院中四生胡瑋洛原本計劃舉辦親子活動,預計有五十個家庭參與,後因反應冷淡而告吹,「父母常與子女爭吵,彼此因缺乏溝通而各持己見。」她稱,籌組過程中她觀察到不少小孩抗拒與父母一起參與活動,令她反省到要改變家庭關係,需由個人改變開始。

本年「思賞行」學生領袖訓練計劃的目標,是讓學生領袖促進各界關注弱勢社群。計劃已於五月十一日假香港藝術中心舉行分享會及頒獎禮。(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