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中成長】潛藏力量

期數
3565
刊登日期
2012.06.15
作者
馮淑貞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6 月 17 日

基基團聯會幹事近期探訪陳志明副主教,與他交流教友的現況。陳副主教首先肯定了香港教區在多個層面的工作成果,特別在社會服務、教育和醫療方面,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過去二十年教區亦不斷協助內地教會培育神父和修女,並加強彼此交流;在教友方面,教區不同的機構為教友提供各類的培育課程,也有多元化的團體讓教友參與。至於新增的教友職務如終身執事,分擔了神職人員的辛勞;而醫院牧靈、探訪囚友和善別等工作亦得到廣泛推展,加上因福傳受洗的教友每年數以千計,每想及此,都十分感恩。

然而,這個良好基業將來有誰延續?目前香港教區神父的平均年齡為六十六歲,最近教區要求二十一位年過七十五歲的修道人延遲退休,以紓緩牧民工作人手不足之困,教友見到這個情況內心會有何感受?有想過自己也應為教區出一分力嗎?

我們聯會幹事認為教友其實是潛藏著無限的力量的,只是他們在日常生活要面對很多挑戰,有時會讓物質生活蓋過了信仰生活,有時欠缺安全感,要以更長的工時和沒完沒了的在職進修來保住職位,以致抽不出更多的時間為教區服務。

有見及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好讓教友的潛藏力量釋放出來,使之與牧職人員共負責任。現今的教友培育課程多以知識層面為主,較少由生活處境或經驗出發。為激勵教友投身服務,來自靈修祈禱經驗的感召,會比信仰知識更重要,若能與上主建立密切關係,人就會甘願放棄個人利益,從教會的角度去了解問題和回應教會的需要。教會內其實有很多寶貴的靈修傳統,有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發現上主與我們同在,引領我們慷慨回應祂的召叫。只可惜,當今不少教友的祈禱生活卻仍只是念幾遍經文,不知如何與主建立更深層的關係。所以要釋放潛藏力量,第一件事是讓教友學會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靈修祈禱。

另一方面,堂區的事務和活動,參與者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批教友,未能鼓勵較被動的人出席。此外,要辦妥各項活動已不易,活動後又經常缺乏跟進,以致資源嚴重浪費,若再加上複雜的人際關係,更會流失不少熱心的參與者。我們認為不少教友,尚未建立「堂區是我家」的心態,他們服務堂區常是應牧職人員的邀請,牧職人員成了「堂區的主人」,教友只是個跟隨者,欠缺主動及積極。當教友常自覺「我是堂區客人」的身份時,對教會和聖召反應便會被動和冷淡。這些情況如何糾正?其實教友珍惜天恩,發揮天賦的潛能和履行教友職務是他們應做的事,他們也是「堂區的主人」,這方面相信牧職人員也樂於配合的。

根據近年的調查,發現教友參加信仰團體的人數約佔整體的三、四成,教區相信團體生活有助教友自我培育和信仰成長,特別是在牧職人員不足的今天。因此在第二年的教友年,教區的工作重點,是推動教友參加信仰團體,而這個工作,就從培育信仰團體的領袖做起,進一步為教區締造更多優質的領袖和善牧。

基基團聯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