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書有甚麼好?

期數
3565
刊登日期
2012.06.15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6 月 17 日

老話說:若口袋裡只有夠吃一頓飯的錢,卻用來看一齣心儀電影或買一本非讀不可的書,才算懂得生活。認同這話的通常只是理想尚未死滅的書生。齊白石小時家貧卻好讀書寫字,祖母說「三日風,四日雨,哪見文章鍋裡煮?」到他後來鬻畫為生,祖母才驚嘆,鍋裡煮的盡是孫兒筆墨。

人活著便得吃喝,但人活著卻不止吃喝。文藝復興時的大學者伊拉斯謨說:「我是有了錢先買書,如果還有剩餘,才買食物和衣服。」在翡冷翠富甲一方,提攜過米高安哲羅和達文西的麥第奇家族中,就有幾位仁兄曾不惜傾家蕩產搜羅經典古籍,有相同興趣的,還包括幾位不同出身的教宗。他們心儀的是幾近失傳的古籍手抄善本,而在同時的中國,宋時木刻圖書已廣泛流佈,四川是最熱門的刻書中心。「萬里康成西走蜀,藥市船歸書滿屋」,是那時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

書有甚麼好?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他強調的是不讀書「義理不交於胸中」。「義理」是宋儒愛用的字眼,說的是,不讀書,人的尋求消失了,麻木了,該有的氣場也沒了,怎生修齊治平?怎有如椽巨筆?難道甘心做文壇宵小?自古有道「吏部文章工部詩」,韓愈和杜甫這兩位文墨泰斗是怎麼誕生的?辛詞說「學追聖處文章古,清到窮時風味苦」,可謂得個中三昧。這話玄嗎?聽巴赫和同時代其他大師的音樂的分野,也可有具體而微的感受。聽得出來,這許多位當時得令的樂人很重視愉娛時人,叫座力比巴赫要好得多。巴赫其實也在不住研究他們的好處,向他們學習,但因為他的框架和趣味建基於更古老而奧妙的堅實傳統,聽起來便有不同深度,這也做成了許多人欣賞他的難處。是以巴赫最後一份差事(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樂正),本由泰利曼領銜,泰另有高就,才輪到巴赫供職。而遴選者找不到更佳人選,才退而求其次讓他有口飯吃。結果若干年後,還是讓他掃地出門,死於貧困。聽泰利曼的作品是很愉快的,聽巴赫便覺厚重得多。不是說泰利曼的造詣不如巴赫,而是選擇的路子不同。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在尋找,找甚麼便有甚麼。在關懷成功處著墨和始終如一忠於道統,所得的便不一樣。而道統得鑽到骨髓去才能心領神會。人咸信巴赫是自小太用功抄古譜而老來失明的,前車雖可鑑,卻沒有幾位書蟲因此而減少鑽書。為甚麼?好書常是道統的載體,離開它,雖不至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起碼在迷惘時無憑借,在向前走時不知去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