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支持家庭工資
最低工資自去年五月一日正式實施,回顧過去一年,大家又有何體會?有何想法?還記得,當香港勞工界奮力倡議推行「最低工資」時,不少商界走出來大聲疾呼,若政府落實「最低工資」,就會產生工人失業,又或會令不少企業倒閉,無數的言論,危言聳聽,到現在究竟又如何?
無論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或民間的資料,每個獲得時薪港幣二十八元的基層工人,他們的待遇確實得到起碼的保障,生活水平稍有改善,亦顯示整個社會是能夠接納勞工市場應得的合理工資水平。然而,這個工資水平又是否真正完全幫助勞工階層,使他們能解決困境的生活呢?答案是值得我們繼續思考。
適值最低工資委員會著手檢討工資水平,勞工團體紛紛站出來,要求提高至時薪三十五元,因此,筆者再次提出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一直倡議的「家庭工資」,實在是適當的時候,不但引起大家關注勞工事務,更重要的是希望教友們多點明白,人在工作中應有的人性尊嚴,家庭生活得到起碼的保障,是教會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的基礎。
「家庭工資」就是指一個負責家庭的成人,他的工作的公道報酬,應該足夠使他能建立並恰當地維持一個家庭,並且對此家庭的未來能有保障。這種酬報的給予,或是經由所謂「家庭工資」──即給予家庭之主的工資,足夠應付家庭的需要。(《工作》通諭19)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通諭中提出這個觀念,是清楚地指出家庭是一切生命的安樂窩。我們試深切反省,若父母們為了兩餐的糊口奔波,卻忽略了與子女們的相聚,了解他們的成長,那麼,家庭又怎能達致和諧?天主給予人生命的喜樂又如何能夠分享呢?可惜的是今天香港的家庭,不少雙職父母為了生計而勞碌,無奈地要接受這樣殘酷的生活!而子女們又因為疏於照顧,令他們的成長,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耶穌在福音《僱工的比喻》中所述的(參瑪二十1—16),為何葡萄園的主人,仍給最後一批的工人一個「德納」?是因為這個「德納」就是這個工人足夠養家的報酬,也是僱主對工人的一份照顧和關愛的表現,更彰顯天主視人和家庭的重要。
政府常把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之名掛在嘴邊,向國際社會不停炫耀。然而,廿一世紀的今天,在百物騰貴,通漲高企的境況中,無數基層打工仔的生活,仍然飽受着捉襟見肘的煎熬。我們又有否體會到他們的弱小,關注他們的真正需要,為他們發聲?(參瑪廿五40)
正如《新事》通諭所言:由於貧窮弱小者較無力保衛自己的權利,故要特別照顧和關心他們,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從而令社會每一個人更能公平和諧地參與。就讓我們繼續為工人獲得具人性尊嚴的工作報酬祈禱,祈求聖神開啟政府和僱主們的心目,使他們懂得體會工人的辛勞,與他們分享合理的經濟成果。
作者為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政策組召集人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供稿www.hkccl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