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少年的培育工作

期數
3565
刊登日期
2012.06.15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6 月 17 日

去年冬至,放工時間每個人都急著乘車回家跟家人一起過節。銅鑼灣巴士站簡直是水泄不通,在我面前的一位太太,是站前的第一位乘客,而我則是第二個。她不斷跟一個正在等候另一輛巴士的少女談話。原來他們是一家人,還有爸爸正在前面不遠處等待另一輛巴士,一家人分別等候三條不同線路的巴士,為的是可以盡快上車,而且,他們正估量那一輛車上會是有空位供他們坐下。

當日交通非常擠塞,有點混亂,等了很久才有巴士來到。我差不多等了半個小時才能上車,而我正輪候的那一輛正是三條路線的車中最早來到的。那位媽媽理應召回她所有家庭成員在我前面上車,但她竟讓我先上,皆因她發現這輛車沒有空位,但其實那車的車程只有二十五分鐘。

現代社會太多計算,這個家庭的處事方式與決定,香港多的是。計較自己的快慢、計較自己的得失、計較自己的享受......。這種價值觀每日都被植入我們培育的年青人心裡。

現代人強調付出與收入的比較,義務與權利的比較,好像缺乏了一份人情味。很多學者、牧者開始談論「關係貧窮」(Relational Poverty)。人與人的關係疏離,只向物質看,下一代年青人的價值觀可想而知。

在輔導過程中,曾有家長向我抱怨說子女只會向他要錢,如想子女出席家人聚會也得給予錢或其他東西作交換;亦有同工分享部份年青人登記做義工是為了累積義工時數以獲得嘉許狀。

作為社會工作者,我們最渴望透過與這群年青人接觸,打開他們的心扉,讓他們多點了解自己、多點了解這個世界,不論是世界上的幸與不幸,從而燃點他們的「情」。但重要的是家長的身教及學制的配合,社會各界須為了培育年青人而共同努力。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