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文斯談教友傳教職務

期數
3566
刊登日期
2012.06.22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6 月 24 日

(本報訊)研究教友職務的神學教授貝文斯神父(S. Bevans)指出,教徒若要落實教友職務中的傳教使命,便須要消化相關聖經內容,過程中亦要尊重不同文化。

教友總會六月三日假教區中心演講廳舉辦公開培育講座,主題為「使命、文化及天主的國度:現今香港教友職務的基礎」,由聖言會貝文斯神父主講,多位來自教會團體及堂區的信徒參與。神父過去亦曾來港主持活動,探討教友職務。

美國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教授貝文斯說,信徒的思考職責「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因父……之名給他們授洗」的同時,也要思考伯多祿前書所言「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

他稱,傳教是回應信徒身份,也是去回應天主。

貝文斯說,昔日傳教士給人的印象是介紹好東西的「推銷員」,今天他們卻應被稱為「尋寶者」,因為「傳教士與人一起努力,尋找寶藏」。

與此同時,他鼓勵教徒履行教友職務時即使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也不要氣餒;反而應檢討自己的傳教方法,了解受眾拒絕聆聽福音的理由。

「與其批評對方,倒不如檢視宣講方式。」貝文斯說:「福音確是好消息,但宣講者很多時也不能讓我們明白其帶出的『消息』或感受到當中的『好』。」他強調,清晰的遠景對傳教工作很重要。

他認為,教徒亦要辨識到哪時適合邀請別人參與教會,哪時不適合。「我們要尊重別人文化,要選對時機傳教。」他說。

「傳教或其他職務的基本元素關係到我們身處的背景、文化、國度——或天國。」

他指使命、文化及天主的國互相連繫:「傳教也是耶穌所做的事,任何傳教工作均指向天國這目標;反過來說,天國也不能與傳教分割。」

他認為,傳教工作須針對不同處境,故此不能忽略當地文化;在推動基督救贖工程時,教徒可藉文化演繹信仰,卻不是以信仰改變文化。事實上,天主透過不同文化跟我們說話。

貝文斯說,傳教是要拓展天國,雖則這使命有點難以捉摸。他指出,耶穌基督也沒有為天國下定義,卻透過不同比喻去描述天國,最後更以自己的生命為此作見證。

他說教會不是天國的全部,而是見證天國的最初階段;不過,天國與教會是互相依存的,「教會以外無救恩」這說法實在有它的道理。

貝文斯神父早年曾到菲律賓傳教,他說教徒要認識傳教歷史,學習前人怎樣在不同文化當中傳播福音,如聖保祿宗徒、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利瑪竇等。

談到處理文化課題的例子,他說德國傳教士於十九世紀早期向澳洲原住民傳教時,鼓勵原住民保存自己的文化,而非以歐洲文化同化他們。他說文化幫助信徒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

他又說,公義與言論自由亦是傳教工作的必要配套。(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