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五年 堅守核心價值

期數
3567
刊登日期
2012.06.29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7 月 01 日

回歸十五年的香港,經濟政治狀況變化很大,但香港人仍堅守言論自由、人權法治、民主平等、和平仁愛、誠信透明、恪守專業等核心價值。這些價值是港人自傲及樂業安居的要素,也是維持「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的精神價值。

回歸中國,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人不單是回歸的見證者,更是回歸的主角。然而,十五年來,這主角未見到《基本法》承諾的雙普選,仍然在民主路上艱辛前進。

特區新領導層七月一日履新,但新舊特首均在低民望中交棒;而內地的薄熙來、陳光誠、李旺陽等事件不斷在打擊港人對內地的信心。

這十五年來,市民經歷過金融風暴、奪命「沙士」和其他政經動盪的打擊,領略到居安思危、共渡時艱的可貴。目前基層市民深受高通脹和樓價之苦,房屋、醫療、食物、交通和教育,都有令人擔憂之處。另一方面,一些大企業罔顧社會責任,激起民怨,引來社會矛盾。

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市民生計每況愈下。據政府統計處數字,貧富家庭收入相差四十五倍,最新公布的堅尼系數更反映貧富差距步入回歸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估計,本地貧窮人口逾一百二十萬,其中長者及兒童的貧窮問題嚴重。

去年,香港在反貪腐團體「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評審中,在全球百多國家及地區中名列十二。對比下今年本地高官的貪婪行為,實令港人蒙羞,更挑戰著社會的廉潔。

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已見動搖,難免削弱社會的凝聚力、社會制度的合理性。沒有人希望香港成為一個失去靈魂和活力的城市,香港人必須維護上述核心價值。

作為本地教會,教區本年二月發表了題為《香港天主教會對未來特區政府的一些期望》的意見書,針對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提醒政府以民為本,制訂長遠政策。教會不但希望社會政策可保護人民的生活和尊嚴,也希望眾人彼此多一點關懷,對不同背景的人包容忍耐,使社會更加溫暖。

九七回歸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致函香港教區以示關懷,他鼓勵信眾「推廣提升宗教、道德、文化及社會價值」,並「比以往更進一步地在中華民族中蒙召成為那建在山上的城、放在台上的燈」,以當好橋樑教會角色。

信仰催使我們反省之餘,更要以行動「成聖自己,聖化他人及轉化世界」。願上主使用香港教會,正如若望保祿二世所言,與眾人「邁向更大的社會進步、和平與團結」。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