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年專訪】「總有改變的一天」

期數
3567
刊登日期
2012.06.29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7 月 01 日

信徒余少甫社工系畢業後,便展開他的社區工作,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

余少甫二OO八年加入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現為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新界)程序幹事,於九十年代期間任職香港明愛,協助西貢發展計劃兩年,其後的十四年轉往另一社會服務機構,協助秀茂坪、元朗及黃竹坑的居民,爭取在重建公屋時可編配合適的單位。他說地區服務讓他「與貧窮及受壓迫者在一起」。

就讀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時,他每週到姊妹學校明愛賽馬會樂仁學校(嚴重智障兒童特殊學校),為智障人士做肢體訓練、餵食等服務;令他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他與智障者及其家屬外出活動時,遭到不少人對嚴重智障人士投以奇異目光,他很難受;「為何他們歧視有需要照顧的人?其實這是不公義的......那時我開始思考將來是否會投身社會工作。」

高考後,他當過社會福利員,及後在城市理工學院(現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社工。「一九八九年入學時剛發生了『六四事件』,我加入天主教大專聯會幹事會,與信徒學生一起爭取公義。」他們曾到大角咀籠屋區報佳音,看到有老伯掛著尿袋長期躺臥床上,衛生情況很壞,這種種體驗,都催使他參與地區工作。

畢業二十年  致力社區發展

談及社區發展,他認為現時的人已潛移默化地跟隨大社會,他舉例,現時將軍澳的屋苑被大商場包圍,商場的環境規範了市民的購物路線,小商戶不復存在;又如天水圍居民,因交通不便及車資昂貴不利出外謀生,唯有領取綜援。若我們了解核心原因,會發現這與政府的土地政策不無關係。」

余少甫說:「當年與我一起修讀社工的一百六十七名畢業生中,有十七人從事社區發展,時至今日,只有我一人繼續。」從事社工逾二十年,他一直選擇地區工作,他說:「我明白社會工作者須具宏觀的分析,並要理解個人的問題源於背後的大問題,透過社區組織或動員,讓核心問題顯露人前,讓更多人醒覺。」

追求公義  先改變人心

現時他在新界區服務,關注新界北區的就業問題、交通津貼等權益;他亦會把勞工權益及福利的信息與教徒分享。他表示,教友對社會公義、家庭工資等議題反應冷淡,其實教會的社會訓導是寶藏,應好好地在現世實踐出來。

他會組織各堂區的關社組,定時舉辦聯合退省、四旬期撐小店、報佳音等活動;沒有關社組的堂區,則以不同的關社活動,喚起信徒多關顧社區。

余少甫認為要追求公義,先要改變人心,「我有逾二十年為社區工作,看到群眾仍在受苦,但我相信總有改變的一天。」(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