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掉以輕心

期數
3568
刊登日期
2012.07.06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7 月 08 日

以色列人的中東文化與我們古老大家族的傳統頗有相似之處,每個人的身份、權利、責任都與擠在一起生活的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舊約時波阿次就有義務為他同族兄弟立嗣,迎娶了他的寡嫂盧德,後來生了達味的祖父敖貝得。若瑟假如除了耶穌外尚有其他子女,他怎能只帶著瑪利亞和她新生的嬰孩逃往埃及?即使「入埃及記」只屬象徵性的故事,耶穌若有同父或母的兄弟,也不致於在十字架上把母親託付給門徒。今日福音誦讀中,《馬爾谷》要指出的不是耶穌是否瑪利亞的唯一兒子,而是儘管與耶穌接近的族人、鄉里和戚友,也不一定對祂有信,我們當中有誰敢自詡已站穩於得救的聖徒行列中?

從另一角度而言,假如連耶穌所說的具權威性的教訓,和祂所行的多項奇跡,尚且不能改變當時人的心,我們為甚麼要為別人不遵從自己的指令,而失去了自己應有的溫和良善的品性?

連續幾個主日的第一篇讀經都談及先知所面對的困難。他們被上主派遣,並不意味他們也必然會被群眾接納,而且往往相反,總是被鄙棄和執意反抗的多。但上主出於對祂選民那份執著的愛,明知他們已頑劣至瘋狂的地步,祂仍苦心孤詣的派遣先知予以勸戒。先知如厄則克耳、耶肋米亞等雖「失敗」告終,而且最後與這些怙惡不悛的人民同被充軍,但上主予人悔改的機會是不會消失的。

今日的世界有太多人自命「先知」,可是忘記了先知的必有特質,就是:他的教導必定是言行一致、而且不離經訓的;儘管先知所說的話有消極的一面,卻總不使人失卻希望;真正的先知所受的誣蔑,不論有多厲害和不堪,但正因他們非為一己利益,天主最後一定會還他們公道,時間可證明先知的真假。這不只是評鑑先知的真假,更應成為我們勸戒別人時的反省。

狄更斯《雙城記》中的名句,用以形容本主日所誦讀的福音是最貼切不過的了。救主來了,就在他們中間,本來與主耶穌一起長大、共同生活的納匝肋人是最有福的,救恩與他們是這麼接近,然而因為他們高估了自己,以為自己實在太熟悉耶穌了,致使變得盲目、閉塞,而令救恩又變得離開他們那麼遙遠。的確,「這是最好的時期,這是最壞的時期;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紀元,這是懷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年青時候,自恃有點小聰明,以為真的達到過目不忘的境地,課堂上老師所說的,全不是問題,因而從不把溫習、功課放在心上,大考來了,結果栽了一個大跟斗,成為我成長過程中的一根刺。這樣也好,從此養成了一點戒心,對己、對事、對人,都不敢掉以輕心,免得重蹈覆轍。

《格林多後書》記述保祿身上的刺,誰也不知道這根刺指的到底是甚麼,重要的是保祿說,他曾三次求主為他拔除這刺,但主卻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纔全顯出來。」(格後十二9)我們通常都會感謝主俯聽了我們的祈禱,賜予我們所求的各種恩典。或許我們更應效法保祿,要感謝主沒有俯聽、沒有賜予的一切。假如我們有求必得,我們會變得多自大?以為世界就是一切、自己就是天主。正是在我們的軟弱、受辱、被害、和困苦中,我們認識自己、我們需要天主、我們進入了主的救贖中。

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懷疑的紀元,這是信仰的紀元;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最壞的時期,這是最好的時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