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駐校社會工作
不少人也許會認為零至六歲幼兒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微不足道,只要稍為疏導,問題便會迎刃而解。然而,作為社會工作者,我們經常遇到日益嚴重的家庭問題,如單親、低收入或綜援、雙職家庭、中港婚姻以至雙非家庭等情況,不斷衝擊著孩子的成長,而這個影響早在幼兒階段已非常明顯。
近年,香港明愛的學前教育及扶幼服務、家庭服務與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合辦「幼兒學校駐校社會工作服務先導計劃」,服務個案超過八成是源自幼兒的情緒或行為問題,亦有部份為幼兒特殊需要及社交問題等。在我們服務的幼兒學校中,有約四分之一學生的母親是新來港人士,另有一成來自單親家庭,更有八成多學生正接受學費減免或來自綜援家庭。家長對社區資源的認識及支援都相當匱乏,以致幼兒缺乏照顧及管教的情況愈見嚴重。
筆者現職中學駐校社工,深感社工在這段時期的介入其實已非常困難,學生習慣了將情緒隱藏,難以信任他人;而其家長亦覺得無助而欠缺求助動機。不難發現,很多個案的複雜性其實源於案主幼兒的階段,如父母離異、喪父或母、新來港適應及經濟困難,更有很多孩子都是由祖父母撫養,而構成隔代溝通的問題。
可惜,目前政府只在中、小學設立駐校社會工作服務,現時全港有九成多的幼兒在幼兒學校就讀,政策制定者何不想到幼兒學校,正是一個理想的服務平台,讓社工及早識別及介入潛藏及隱蔽的高危家庭,從而減低個人及社會將來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呢?
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倡對家庭的支援,及促進家庭融和的大方向,本人十分認同。從教育及兒童心理發展理論和實踐上,都確認了六歲前的幼兒是孩童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加上父母大多為新手爸媽,關心孩子的動機及能力相對中小學階段的父母為高。此外,透過駐校社工及跨專業的合作服務,受助者可以在最自然,最直接的環境下向駐校社工求助,大大增加其求助動機及減低負面標籤感覺。工作員更可藉著長期駐校,主動識別到有需要的家庭及其子女,尤其是潛藏家暴危機的家庭,減低家庭悲劇的發生。因此,政府在落實學前教育駐校社會工作服務,實在是刻不容緩,況且這確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支援家庭最佳平台。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