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小孩、麵包與酒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上月廿四日的主日,教會慶祝了洗者若翰的誕辰。你或會發現,除了耶穌、聖母,教會不會為聖人慶祝生日。
聖若翰在聖人中的地位特別高,教會特別重視他,並非因為他是耶穌的表兄。或許,是因為耶穌曾說:「我告訴你們,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路七28)。而且人出生時都有原罪,若翰卻已在母胎得到了救主耶穌的祝福。
另一方面,若翰為耶穌施洗,擁有天主性的耶穌也欣然接受洗禮,就是要告訴世人,受洗對人類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看看這齣一九五五年拍成的西班牙電影《小孩、麵包與酒》,講述修道院外發現棄嬰瑪撒連諾,神父、修士們第一件為這小男嬰做的,便是為他施洗,因為這是他們當時能給這小嬰孩最好的東西。
電影當年獲得康城影展天主教文化獎及最佳男主角獎,雖然至今相距五十七年,但看起來一點也不覺得舊。
片中的神父、修士並未能為小男嬰找到親生父母,更沒法為他找到合適的家庭,他們只好撫養他。他們用各人的塔冷通教他、愛他,小男孩雖然也活得開心,但心底深處,最希望的,還是與媽媽相聚。
就在這時,奇妙的事發生了。一次,瑪撒連諾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他用最純真的心看到十架上耶穌的痛苦。他認為耶穌很冷、很餓,於是他帶麵包給祂。第二次,小男孩更帶同酒和麵包,更為祂擲下茨冠,後來更為赤條條的耶穌蓋上被子。
回想剛領洗時的自己,心中的一團火仍是灼熱的。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看到祂肋膀的血水、祂的釘孔和傷痕,淚水還是禁不住的湧出來。更會用盡方法,如瑪撒連諾般去服侍祂、服侍祂要我們關心的弟兄姊妹。
但日子一久,好像已變得麻木,就是看到世上最弱小的弟兄,還是會找藉口給自己不去幫忙。就像電影最開首的一幕,修士希望向病榻中的小女孩講述瑪撒連諾的事跡,卻遭其父親反對。這個父親就像我們,明知為主犧牲是好、是應該的,很多時卻不想效法耶穌為主作見證。
看到瑪撒連諾的舉動,令我覺得很慚愧,但也是很好的提醒。願我們常懷著一顆純真的心,去瞻仰苦架上的耶穌,時刻警醒,為主、為人,犧牲、服務。
問題研習
- 自出生以來,你覺得你父母給予你的禮物是甚麼?為甚麼你認為那是最好的?
- 你看到有需要幫忙的人,如:貧窮飢餓的人、病人、受欺壓的人,你有甚麼感受?有做過任何行動去幫助他們嗎?如有,你是怎樣幫助他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