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炎夏 讀書

期數
3570
刊登日期
2012.07.20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7 月 22 日

別這樣舉行彌撒

 對彌撒中每個環節有所要求,是否吹毛求疵?彌撒中由司鐸執行的環節,教友為何要知道?

不要以為《別這樣舉行彌撒》(Dennis C. Smolarski)(台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及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編譯,二O一二年五月)是那類「不要這,不要那」的書。它從一些提點出發,內裡卻帶出相關的內涵和原則。

這些討論包括禮儀精神和禮儀法規之間的關係,為作者,「法律首要設法包羅所有根本原則;次要的,才是為保存某傳統或文化遺產,並為使大部份人覺得舒服,而在相關文化上,所作的某些選擇。」

書中亦簡述了禮儀中「特殊」與「典型」規則的關係,當某些形式因時(地)制宜,以特殊形式存在,作者提醒不應要因此而把「特殊」視為「典型」,因為「當特殊的變成了典型的會忽略了把禮儀做得更好的經驗,會眾的禮儀經驗亦會受損」。

作者為耶穌會神父,是美國的禮儀學者,原來他在大學教授的是數學,兩者進路不同,但都是追求美的。(希)

 


 

憶述梵二.黎明在望

 本年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召開五十周年,五十年過去,曾經有人問需否召開梵三會議?有論者便答,梵二精神仍未能真正實踐出來,何來梵三?

梵二會議影響深遠,涉及信仰和教會生活眾多範疇,其中教會的禮儀生活肯定是一個普及的例子。

要看梵二前後禮儀生活的改變,恩保德神父的近作《憶述梵二.黎明在望》(示編輯委員會,二O一二年四月)實不可少。

在推動香港教會禮儀改革的浪潮中,恩保德神父是其一重要人物。本書文章原來連載公教報,道出了梵二前已出現的禮儀革新,會議上有關禮儀憲章的討論,內裡的原則和張力(如優良傳統和合法進展)以及禮儀藝術。

作者恩神父牧民範圍廣泛,辦了齊家運動、網上福傳學校等,至於落實禮儀精神,卻是他幾十年來的努力,也是每次舉行彌撒時身體力行的委身。本小書設英文版和中文版(繁體和簡體)。(朗)

 


 

基督宗教藝術


許多傳世的歐洲藝術作品都以基督宗教為題材,吳振明的《宗教藝術》(二O一一年冬初版)是入門書籍,書中亦見這位平信徒對宗教藝術的熱忱。

出版此書的信徒團體「生命恩泉」在加拿大聚集華人平信徒推動福傳工作,透過不同途徑貢獻教會。

作者吳振明是加拿大多倫多中華殉道聖人堂教徒,在香港長大,退休前從事電腦工作,難得的是他工餘投入寫作,且熱愛藝術,書中文章原載堂區通訊整理後,現集結成書。

基督宗教和希臘神話是歐洲中古藝術的兩大題材,坊間的基督宗教藝術書籍多不勝數,此書幫助中文讀者從信仰及藝術角度,欣賞以新約為題材的作品。

全書分為三部,分別為導論及簡介、新約聖經、宗教藝術的末世論,旨在探討基督宗教的古典傳世繪畫,並透過美學角度幫助讀者認識新約聖經的故事、人物、天主教的聖傳歷史,以及藝術家怎樣把抽象的宗教概念以視象具體表現出來。

作者說:「往往在嚴肅圖像的表層下含蘊著一些富趣味的掌故,如天使的級別、天使與魔鬼之戰、煉獄的層次、靈魂的淨煉、天堂和地獄的異世之所的景象、善與惡的鬥爭場所,耶穌和聖母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筆下變顏等等。」

生命恩泉總監楊浩然稱,宗教藝術是重要的福傳工具,至於怎樣藉此作信仰默想,則先要了解畫中含意和具備信仰根底,此書正深入淺出幫助讀者「解畫」。(鄧)

 


 

草原上的靈修智慧


近年「生態靈修」愈來愈受到注視,《草原上的屬靈智慧》(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二O一二年三月初版;詹杏枝譯)可謂清新而深入淺出的作品,作者從二十五種草原動物的習性引伸出靈修智慧,鼓勵人謙卑地從受造物——大象、河馬等動物身上反省自己和信仰。

曾服務非洲三十五年的瑪利諾修女麥賴琳(J. McLaughlin)告訴讀者,當地草原動物也可以是基督徒的靈修導師,幫助現代人從大自然拾回靈修智慧。

麥賴琳修女有著不凡的經歷,這位美國修女為肯雅和奈羅比的天主教會領導公關工作,後來到羅德西亞(津巴布韋)擔任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宣傳部秘書,採訪殖民軍隊如何鎮壓平民,一度被捕下獄,遭遞解出境。她二OO八年離開居住了三十年的津巴布韋,目前在美國服務。

這位傳教士結合她獨特傳教經驗、聖言、以及對野外動物的仔細觀察,在信仰和人際關係等課題上作出深入的反思。

她教導讀者從大象身上明白?體的意義;向河馬學習謙卑,並接納自己;從獅子身上看見快樂而頑皮的好處。

全書配以兩位非洲藝術家繪畫的野生動物素描,另附聖經經文、思考問題,以及坐言起行的建議,是本富有趣味而實用的靈修作品。(祖)

 



祈禱中與天主對話


教會內有不少好書被人遺忘,重新出版的《祈禱》小冊子(教區禮儀委員會,二O一二年四月修訂版)於「教友年」這機會啟迪信徒認識祈禱的本質,讓祈禱成為教友生活的一部份。

《祈禱》原本由禮委會及公教報合力編譯,一九七二年由公教真理學會出版,現得以再版,實有賴禮委會充當「伯樂」。

雖然這是三十年前的作品,但當中的內容歷久常新,以聖言和祈禱經驗為經緯,運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幫助讀者進入祈禱生活。


祈禱是天主主動在「聖言」和「時代徵兆」中對信徒的召叫和引導,若忽略了祈禱生活,就無法以天主作生命不變的重心,容易失去方向,或受到誘惑。

小冊子以「從發言和聆聽」、「誰在祈禱」、「祈禱這基督徒生活本質」、「求恩與感恩」、「沒有時間祈禱」這五個課題,與讀者攜手進入祈禱生活,解答了不少教徒在祈禱中經歷的疑惑。

現代人常言缺乏時間靜下來,書中回應:「聖保祿勸諭我們『不斷祈禱』(得前五17),這是做得到的,因為我們如果以感恩的心情,把時間奉還給天主,那麼,整個人生就變為不斷祈禱了。」(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