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年專訪】蔡麗貞融合信仰與音樂

期數
3570
刊登日期
2012.07.20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7 月 22 日

人稱「福頭老師」 的信徒蔡麗貞,過去二十年來與丈夫以福音及音樂,在坪洲的和平之后小堂陪伴兒童及青少年成長,她說:「因祂派遣我,我便要聽祂的話,把愛傳給孩子。」

本身是音樂和中文科教師的蔡麗貞,自一九八九年定居坪洲後,到聖堂教授小朋友彈琴,由起初幾名增加至十多人,小朋友也漸漸喜歡到聖堂聚會;與此同時,她亦開始創作歌曲,至今,共寫逾一百一十首兒歌,以及逾三十首宗教歌曲,內容圍繞家庭、勵志、聖德、感恩、正面價值觀等信息,兒童及福音歌如《我有一雙手》、《和平友愛》;為亡者而作的則有《天家再相見》、《我會好好的生活下去》等,她表示,藉音樂作福傳,同時向大眾傳揚正能量。

「我喜歡寫歌給主日學的小朋友,他們也很喜歡為我演繹歌曲,每當要為外界的合唱團錄音時,我會為他們爭取錄音機會,讓他們多作不同的體驗。」蔡麗貞為坪洲主日學小朋友組成「穌朋好友」,於每年堂區節慶中唱出由她創作的歌曲。

剛在四月,「穌朋好友」有機會參與《和平友愛》的MV拍攝,片段已在免費電視台的兒童節目中播放,「坪洲的小孩平日只能留在島上,假日其父母仍要工作,他們有機會到市區的錄音室體驗錄音,以及在坪洲聽從攝製隊的指示參與拍攝,都顯得很快樂和珍惜這個機會。」

原來,和平之后小堂約二十年前,因島民陸續搬出市區,信徒人數下降,未能開辦主日學。蔡麗貞的丈夫楊凱財自幼在坪洲長大,他直言自小不喜愛到坪洲參與主日彌撒,「這裡的宗教氣氛很薄弱,許多坪洲居民也離開了,我長大後經常到玫瑰崗學校小堂或其他聖堂參與宗教活動。」

可是,他的母親視力漸弱,他須陪伴母親進出坪洲小堂,因而認識了妻子;他倆於一九九O年起教授主日學至今,一九九一年結婚,「由於那時妻子招攬了不少鋼琴學生,我們便嘗試重辦主日學。」

由於坪洲往返市區的交通費高昂,平日家長出外工作,小孩便留在坪洲。每逢週末,不少青年會流連島上,他倆每主日與小朋友一起參與彌撒後,便開始主日學,陪伴兒童認識耶穌,然後一起午飯,午間時段分別會唱歌、集體遊戲、進行球類活動等,直至黃昏便各自回家。

蔡麗貞指出,在坪洲傳教很困難,孩子多獨自來到聖堂,因他們的父母大多拜神,早年更反對孩子參與教會活動,怕他們會信奉天主教,「後來見到在天主堂參與活動的小孩也能學習正確的人生觀,便開始讓子女參與教會活動。儘管大部份仍未信教,他們已成為天主的朋友,將來面對成功或困難,也會記得天主便已足夠。」

她續表示,有坪洲小孩自小一參與主日學至五年級時,向修女要求慕道,現在她已是一名博士生。「邀請孩子來教會,目的是不想他們在外學壞,並陪伴他們成長。」

過去二十年,楊氏夫婦仍不忘已故的宗座外方傳教士馬迪理神父,他於八十年代被派往坪洲服務,因著馬神父對小堂的幫助,令他倆至今仍繼續下去,楊凱財說:「二十年前堂區很殘舊、玻璃破裂,每年亦不會舉辦主保瞻禮,自馬神父到坪洲服務後,向教區申請重修小堂,他同時發起主保瞻禮及巡遊。」結果該堂於一九九二年開始,在和平之后小堂舉行主保瞻禮,而自二OO二年起由小堂轉往坪洲體育館後,更舉行聖母像出遊,參與人數亦逐年遞增。

楊續說:「很記得馬神父每主日彌撒後,便探訪數個長者家庭和送聖體,堂區的小朋友亦跟隨神父一起,儘管那時馬神父年事已高,仍盡心照顧教友。」他與太太均表示,現在仍會繼續這份服務精神去侍奉教會。(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