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樂進暑期散學禮

刊登日期
2012.07.27

(本報訊)六、七月一眾學校相繼舉行散學禮,明愛樂進學校這個散學禮別具意思。

服務中度智障及自閉症學童的明愛樂進學校, 七月七日為九十二位學生舉行散學禮,席間同時舉行「家長也敬師」儀式,逾三十名家長代表,以歌詠及打油詩的形式,感謝教師對其子女的照顧。

當日共有十三位家長獲社會福利署頒發義務工作嘉許狀,表揚他們在學校的貢獻。

該校家長教職員會主席董李潔儀七月十一日表示,有子女在特殊學校就讀的家長,會在學期結束或畢業時,代表子女向教職員表達謝意,例如致贈心意卡,誦唱「敬師歌」等。

董太的兒子患有自閉症,她指出自閉症小孩在外表上與常人無異,但部份患者會害怕人群,容易有情緒問題,甚至會大叫大嚷,旁人不明白便以為小孩頑皮。她感謝學校教導兒子學會自立,到學校當義工,讓她有機會與其他家長交流育兒心得,使她不感孤單。

「我不敢奢望孩子將來對社會有甚麼貢獻,只想他有快樂的人生,能提升自理能力,減少對社會的負擔。」董太兒子已經十五歲,現時在學校有教師幫助發掘孩子的能力,一旦成年,兒子便會被派往社署轄下的庇護工場或展能中心工作,董太憂慮以社署的條件難以提升兒子能力,失去持續教育的機會。

明愛樂進學校主任葉懿寶表示,患有智障及自閉症學童,十八歲前是發掘學習能力的黃金期,尤其是智障學童,他們的身體較一般人容易退化,孩童時期更需要妥善處理。

葉懿寶表示,該校服務六至十八歲學童,全校共十一班,其中五班為自閉班別;學生由六歲起開始接受生活實習,及早融入社區,「學校提供基本的生活訓練,如坐車、購物、使用交通燈等,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她表示,學習過程中,社區人士有機會與學生接觸,藉此讓大眾認識他們。

她指出,學生離校後能自行找到工作,或得到職業訓練中心工作的不足一成,近四成派往庇護工場,五成到展能中心繼續學習。

葉表示,患有中度智障或自閉症的學生,自理能力及情緒處理薄弱,除了學校的努力,家長的支援亦很重要,「遇有大型活動、表演、旅行等,需要大量義工幫忙,家長會協助籌備活動、照顧學生,他們亦會自發輪流在校內幫忙。」

社工王文鳳指出,學生十五歲可開始申請相關的成人服務,讓他們在十八歲畢業後得到適切的銜接。她稱,「家長需要時間去認識不同的服務單位,校方亦要留意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以便安排合適的成人服務。」

王文鳳指出,持續教育有利學生得到良好發展,政府應提供更多資源幫助特殊學習的人士,制定長遠政策,而非單從福利角度照顧他們。

家長郭田永耕十九歲的兒子被評估為自閉症及中度智障,郭太說,成人服務及住宿空缺輪候需時,現正向學校申請延讀,現在只有默默地等候合適的安排。

郭太指出,教師與家長的關係一直很密切,她欣賞教師以耐性,細心地照顧每個小孩,兒子離校在即,她擔心兒子不能適應新環境。

另一家長,劉陳綺蘭的兒子患有中度智障,六歲起入讀該校,至今已十二歲,她感激教師陪伴兒子成長,「未入學前,我不懂得如何控制他的情緒,幸得教師用心教導,使他懂得守規矩、以禮待人。」

劉太期望兒子將來能入住長期住宿,她說,「兒子身體很易衰退,我當然不捨得他離開,但擔心自己年紀愈大,更難去照料他。」(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