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西貢一村民守護教會傳教地
(本報訊)在一條荒涼的西貢小村中,有一個人獨居於此,為的是要守護一間有百多年歷史的天主堂;他不是教友,願意這樣付出,全因被一位無私的神父所感動。
小聖堂座落在赤徑村,名為聖家小堂,與鄰近的大浪村聖母無原罪小堂同屬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管理,兩間小聖堂約於一八六七年,由當年外來的傳教士所建。
赤徑唯一居民 十二年留守聖家小堂
現年七十歲的陳國安是赤徑的唯一居民,過去十二年一直守護著聖家小堂,並歇力保存原貌,讓教徒來朝聖時,尋找昔日傳教士的足跡。
陳國安三十多年前已入住西貢大浪村,常見到負責管理這間小堂的溫以政神父每週從大埔坐船到西貢,抬著物資上山,陳憶述:「他(溫神父)時常在小堂清理野草,又與教友抬著三匹冷氣機上山。我不是教友,但溫神父認真的態度使我佩服。」他見到村民與溫神父關係良好,時常為神父煮食,但神父飯後堅持付膳食費,不肯讓村民花費。
十二年前,有一天他途經赤徑的聖家小堂,見到小堂的正門已被風雨吹毀,他不忍見到小堂就這樣荒廢,輾轉下與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取得聯絡,商討修復小堂的事,「那時一心只想保存村民的財產及保護這聖堂,遂自薦為小堂維修。」
用七十天修補小堂
陳國安退休前從事電機工程,得到教會及村民批准後,用七十天為聖家小堂修復損毀部份,後來溫以政神父邀請他繼續保養小堂,他便由大浪搬進赤徑,一住便是十二年。
他居住在赤徑聖家小堂,平日清理屋頂瓦片上的雜草,以免倒塌,又向地政處申請維修小堂下的斜坡,防止山泥傾瀉;前年聖家小堂祭台頂部被白蟻侵蝕,他馬上清除白蟻以防止進一步毀壞,期望以自己的能力去保持小堂的原有風貌。
除了照顧聖家小堂外,陳不忘聖母無原罪小堂,平均每週有三至四天,走一小時山路回到大浪鹹田灣,為小堂進行防水、電線及油漆等工程。
農曆年初三大埔堂區到訪
現時兩所小堂由大埔的聖母無玷之心堂管理,每年農曆年初三,神父與信徒會在聖母無原罪小堂舉行彌撒,讓該堂信徒認識這間小堂;平日亦有來自其他堂區的信徒,到西貢遠足時順道到赤徑及大浪的小堂朝聖,陳說:「他們祈禱時我會跟隨他們一起祈禱,同時向他們介紹小堂的特色。」他稱,有信徒與他熟落後不時為小堂拍照,以紀錄小堂維修的進度及情況,亦有信徒自發在附近尋找已遺失的教會物品。
陳國安稱,十年前赤徑還有兩位老村民居住,現只剩他一人,周遭的村民早已遷離或去世。三年前,他無意間走進九龍灣的聖若瑟堂,喜見多年不見的溫神父原來在聖若瑟堂服務,「與他相遇後,我開始每主日到這裡參與彌撒。」
因不忍見小聖堂受大自然破壞而參與維修,堅守十多年,陳國安表示:「很感恩藉這服務帶領我認識天主。」
西貢部份小堂由大埔堂區管理
聖母無玷之心堂主任司鐸歐陽輝神父稱,該區原有三所小堂,除上述兩間外,尚有位於深涌的三王來朝小堂,但多年前已經倒塌,現時只餘下兩所小堂讓信徒朝聖。
歐陽神父稱,早年傳教士到西貢一帶福傳,不少村民信奉天主教,除興建小聖堂外,傳教士亦協助村民籌建小學和墳場,「五十年代時,村民陸續移民或遷往巿區,至今大部份地方已荒廢,只有假日才有遠足人士經過。」
現時小堂平日空置,教友每年有二至三次到該處朝聖,認識昔日的傳教歷史,歐陽神父解釋:「當年西貢的傳教事業發展迅速,這是天主的恩寵,亦是傳教士努力的成果,對信徒而言,是福傳的榜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