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躍進基督內

期數
3572
刊登日期
2012.08.03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05 日

許多基要派的基督教朋友不喜歡談神跡,他們甚至認為耶穌增餅一事,很可能只是人心改變的果效而已。當眾人看到連一個小孩也願意把自己的五餅二魚交予門徒分施,遂不得不把自己攜有的一些乾糧也拿出來與人分享,因而使五千人不必捱餓。這裡肯定有一種把事情看得太偏狹的毛病,造成一種選擇性的判斷。即使只是人心的改變,難道人心的改變不正是一項巨大的奇跡嗎?等閒你去改變人心看看,能的話,世上早就沒煩惱了。今日第一篇讀經《出谷記》記述以色列子民全會眾在曠野中飢餓時,天主使「鵪鶉飛來,遮蓋了營幕;到了早晨,營幕四周落了一層露水。露水昇化之後,在曠野的地面上,留下稀薄的碎屑,稀薄得好像地上的霜。」(出十六13 — 14)自然又有人會說,曠野裡天降「瑪納」也非奇跡,《熱羅尼莫聖經詮釋》中就有學者認為:「瑪納是由兩種寄生於檉柳灌叢的介殼蟲分泌出來的液汁。在沙漠的寒夜,這些液汁如同甘露一般,由灌木叢的葉子,滴落到地上,變成有硬度的塊狀薄膜。它溶點低,必須在遇上太陽的熱力溶化之前收集起來。鵪鶉在每年的九月和十月,從北歐和斯幹的那維亞半島往南遷徙至溫暖的非洲過冬,然後在五月和六月間,又再飛返家鄉。在水面上長途的飛行,令牠們疲憊地在西奈半島降落,因此輕易地被人捉到。」(JBC卅八段H,頁55)

一方面,我們當然要感謝學者的研究,使我們能更理解聖經歷史和事情的背景,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撫心自問,信仰是否需要把一切都解釋得清清楚楚,為人類的喜樂與痛苦提供現世完備的答案?果真如此,信仰還有甚麼意義?正如第二篇讀經《厄弗所人書》的勸諭,不要順隨自己的虛妄思念而生活,「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四23 — 24)

怎樣是順隨虛妄思念?怎樣是在心思念慮上更新?這可從今日福音中,群眾與耶穌的對話中理解:

「我們該做甚麼,纔算做天主的事業呢?」(若六28)


「天主要你們所做的事業,就是要你們信從他所派遣來的。」(若六29)


「那麼,你行甚麼神跡給我們看,好叫我們信服你呢?」(若六30)

對當時的群眾而言,信仰是一項交易,彷彿是說:「梅瑟以前照顧了先祖們,你今天、明天又能照顧我們幾許?你能拿甚麼作證明,使我們信服?」他們未免把信仰看得太偏狹和浮淺了。信仰給予人的,不是吃了還會再飢餓、放著會腐朽的世物,而是賜予生命的食糧;是跳躍,是整個躍進基督內的信靠。

信靠主與「我們該做甚麼」是兩碼子的事。救恩不是我們為主做了甚麼的結果,主只盼望我們做祂的工作。主不是問過祂的門徒嗎?「你們能飲我飲的爵嗎?你們能受我受的洗嗎?」(谷十38)追隨主,做主所做的,而不是替天行道,做了主的一份。太多人接受主但不接受祂的教訓,接受祂的教訓但只接受自己愛接受的。我們不能只愛主但不愛主的教會,我們不能只愛主的教會但不愛教會內的弟兄姊妹。人的困境是:大家都信,但總不投入;或許投入,但卻有所計較;我們說在做主的工作,但內心卻毫無悔改之誠、皈依之情。信仰不能和稀泥,又這卻又那,魚與熊掌兼得!我們是繼續順從虛妄的意念而生活?還是改變自己,更新心思念慮,做真實正義和聖善的新人?我們相信真理而不悔改實踐,真理又有甚麼意義?這一點,下主日會再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