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以消費者的力量爭取工人權益

期數
3572
刊登日期
2012.08.03
作者
麥尤美韶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05 日

人本是工作的主體,所以經濟活動是為人而設立,讓人改善生活環境,表達人性尊嚴,發展和滿全自己,維持家庭所需,並且貢獻社群《工作通諭》。但是由於部份人的貪婪,使工作意義只在於所生產的產品,或所從事的活動,把人的價值約化為市場價值,人變成只是生產工具。以台灣資本的富士康為例,雖然身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加工企業,包攬了「蘋果」手機大部份生產,它在中國大陸設的工廠,卻以壓榨勞工成本來爭取最大利潤。以二O一O年為止,它付給工人的工資,只符合國內最低工資水平。工人要不斷加班來幫補生計;加上軍事化的管理,工人鮮有能過稱得上尊嚴的生活。

原本全球貿易自由化,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國際企業向全球開放,小企業依賴大企業而獲得擴充,發展中的國家不斷工業化及現代化。如果全球化能尊重教會社會訓導提出的「上下互補」原則,讓窮國在發展中增加所有人的收入,這才符合重新分配全球財富的公義。但現時的跨國企業向全球滲透,不但增加貧窮及不平等、更使國與國之間造成更大的分歧。一些全球性組織如「世貿」定下的《服務業貿易總協定》,以價低者得對落後國家或本土經濟不利。而富有國家定下的高關稅,令貧窮及落後國家難以輸入產品。在一些高科技產品,如「蘋果」智能手機,其獨特的科技已霸佔了大部份流動電話市場。工人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縱有知識及技術,企業追不上潮流,也隨時可能跟隨企業萎縮而被裁員,「柯達菲林」是一個例子;「諾基亞」由以往全球銷售量最大流動電話企業,以至最近裁員減縮,見證了智能電話侵佔全球市場,隨時一兩個品牌可成為手機霸權。

工人要保障自己的權益,以往是靠工會向資方談判。可是全球化下企業為追求最大利潤,工會力量被削弱、工會領袖被邊緣化。工人要爭取權益,除了團結一致外,還須取得社會大眾的關注。過去國內富士康工人,連環十八次跳樓自殺,就是無聲抗議低工資,及冷漠的軍事化管理。在傳媒的廣泛報導下,資方雖有加薪安撫工人,但也有考慮搬遷廠房到別的省份為解決問題。工運已不是單從工人改善工作條件而鬥爭,而是爭取工人有合理權益為最終目的。

《天主教教理》提出「經濟活動的發展、生產的成長,是用來為滿足人們的需要。經濟生活不只為了生產的增加,利潤或權勢的增加;而應首先導向為人服務,為全人,並為全體人類服務。經濟活動固然以自己的方法主導,但也應在道德範圍內,尊重社會正義,以回應天主對人的計劃。」(2426)現時工會捍衛工人的力量已不大如前,消費者的力量如抵制行動,就發揮更大的作用,去喚醒企業的良心。教宗本篤十六世提醒大家「購買是一個倫理行為,而不僅是一個經濟行為。」《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66)在輿論及消費者壓力下,「蘋果」開始和富士康談判,削減工人過長的工時,是消費者力量的一個顯示。

教會亦教導我們要與其他人分享財富:「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宗二2—44)如果我們每人只是著重自己,而不是著重自己或眾人的福利而產生應有的權利,金錢或物資就會成為了我們的主宰,而這樣亦是破壞社會秩序的一個主要因素。要達到一個公義的社會,我們必須尊重「依照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人最終應走向上主,為此緣故,人不應由社會、經濟或政治因素影響而受剝削。尊重人、尊重人的權利,工人才不會成為全球自由貿易下的犧牲品。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