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等團體促成立委員會 協調精神健康政策助弱勢

期數
3572
刊登日期
2012.08.03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05 日

(本報訊)香港明愛等多個民間團體組成聯席會議,建議政府成立「精神健康委員會」制定及檢討精神健康政策,以及在社區設立「朋輩支援」職位,讓過來人分享經驗幫助康復者。

該聯席會議六月二十四日假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舉行「元州三十暨倡導精神健康政策起動日」,倡議成立精神健康委員會,並紀念一九八二年六月一名精神病患者持刀襲擊深水埗元州邨安安幼稚園,造成六死四十四人傷的事件。約一千位社福機構代表及服務使用者參與起動日。

講者之一、精神病康復者簡麗絲建議各區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聘請康復者提供「朋輩支援」,這既能夠幫助康復者就業,透過他們的經驗分享鼓勵其他人尋求治療,亦能讓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推動教育工作,減少社區歧視。簡氏本身是明愛康復服務朋輩支援幹事。

活動上,與會專業人士和康復者指出,香港發展精神健康服務時缺乏完整政策,應設立委員會以整合通盤的政策,並加入官員、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屬、學者、專業人士等代表。

聯席會議召集人陳仲謀精神科醫生期望香港能夠「見賢思齊」,參考新西蘭等國家的經驗, 成立一個有清晰權責和透明度的精神健康委員會。他說於香港一名精神科醫生在社區平均要照顧三萬人,輪候不同公立醫院精神科服務的時間亦不一。

元州邨事件倖存者梁兆基期望社會消除對精神病康復者的誤解與歧視。他坦言慘劇令他猶有餘悸,但亦使他立志服務病人,現職精神科護士的他說:「精神病並不完全等於會施加暴力,很多人對此有誤解。」

精神科醫生兼立法會議員潘珮璆指精神病康復治療應取得平衡,他認為社會不應只側重住院服務或社區服務;社會每當發生事故後都會增加資源,但要避免資源重疊;輔導和監督工作可幫助病人康復,但要兼顧私隱。他期望相關服務以病人為中心,例如增設精神科夜診。

明愛康復服務總主任林伊利說,精神病復康政策涉及醫療、教育、就業等不同範疇,設立委員會有助當局整合政策,以更能幫助康復者重投社會。「倡導檢討香港精神健康政策」聯席成員包括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的代表。

林伊利六月二十九日對本報說, 明愛賽馬會荔景社會服務中心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綜合服務,這類新的服務模式透過個人輔導、教育、就業培育等工作幫助康復者全面成長,並鼓勵社區接納他們。

「工作能夠幫助康復者認同自己的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她說明愛「天糧」社會企業為康復者提供培訓,以預備他們重投社會;該中心亦聘請康復者擔任「朋輩支援幹事」,讓他們協助接聽查詢電話,以及與輔導員作家訪,讓受眾更有信心去接受服務。

她指康復者家人也面對一定壓力,社區須支援他們和康復者,並同時要推動市民在身心社靈四方面的健康發展,防患問題於未然。

聯席會議引述醫管局資料稱,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求診人次由二OO四/O五年的五十七萬多人次,增至O九/一O年的七十萬多人次,升幅逾兩成。(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