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傷健協會 探討傷健共融

期數
3572
刊登日期
2012.08.03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05 日

(本報訊)香港傷健協會於七月六日及七日假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舉行「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加強業界和公眾對「傷健共融」的了解,逾二百五十名包括社工及傷健人士參與。

七月六日的開幕禮上,該會主席何永煊教授致辭時指出,期望研討會能成為推廣傷健共融人士的交流平台,以一起探討和反思香港推行傷健共融的發展空間。香港明愛為支持機構之一。

講者嘉賓之一、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博士,就師資培訓方面指出,教師要實踐融合教育,必須先了解學生的差異,例如接受自閉症學童的特殊需要,才能定出適切的教學方向。

「教師不能低估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學生的需要,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以及協助持續發展。」冼權鋒說,學校亦須為教師改變或消除實行融合教育的障礙,認為未來在教師培訓上,多作這方面的探討。

冼權鋒提到,今天的教師除了要面對緊迫的教學時間,還要作不斷的進修,難以投放時間及精神去實踐共融教育,若學校收錄過多融合生,會令教師做成負擔。他建議業界要多作分享,幫助教師發掘可行的方案;學校亦要作出配合,支援教師的需要。

出生時因醫療事故導致患上大腦麻痺,影響全身肌肉控制的蘇偉健是註冊社工,他說:「我是傷殘人士,但父母從不把我當作傷殘小孩看待,時常與我出外遊玩,他們的態度影響我的成長。」

蘇偉健很感謝父母、教師及同學的支持,才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我的年代未有共融教育,在主流學校時,不單老師願意付出時間幫助我,其他同學也不會視我為傷殘,每有活動也邀請我參與。」他亦遇上一位好社工,時常鼓勵他向外分享如何活出豐盛的生命,最後他更立志成為社工。

答問環節上,有參加者問應否自小培育孩童認識共融的重要。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系主任孫天倫教授對此予以肯定,她說:「小孩是一張白紙,從小培育共融意識,成為德育的部份,讓他們懂得接納及關懷身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她建議,應從社福界作主導,加強傷健共融。(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