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戲劇反面教材
近來看到很多業餘搞戲劇的,很不專業,效果很差,只可當反面教材:要切戒。
最差是邵......不是邵氏,是邵陽巿政府,起初想用李旺陽死狀示眾殺一儆百:「接受外地傳媒訪問批評國家等於自殺」。事件鬧大了,才後悔當初不做得像自殺多些,例如把繩圈掛上天花板(當初懶得搬梯爬梯就用窗子算了),專家報告這「補鑊」續集就效果全失。
演員出台到即興「爆肚」的對白,和低劣劇本的對白,都容易弄巧成拙相反效果。教育局長先用新特首競選時慣用那招「和負面者劃清界線」:「教育局四月才出指引,與早前面世手冊無關」;但只避而不談手冊如何(用公帑)誕生,又心虛「食螺絲」把「兩者不應劃上等號」說成「句號」(可能心願如此)。他秘密上京,給人發現了,政務司長說是局長新聞官弄錯以為即日回來不用宣布,本已難入信,只求否認是蓄意秘密訪京;誰知兩邊沒有默契「夾口供」,北京單方面否認局長來訪,就證實蓄意保密!司長就此千年道行一朝喪,大家也確定了「信口雌黃」是新班子作風。
新特首奠下這種作風的基調,因為攻擊競選對手時親口說了:「這不是僭建問題而是誠信問題。」假如他當時說這句對白是真心不知道自己家中也有僭建,那就是「戲劇性諷刺」dramatic irony, 即是觀眾知道一些這演員自己不知的事,使這句對白聽來是諷刺他自己。現在人家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果他早知呢......
他的劇本另一敗筆,是一上任不馬上和新班子開工實幹,早點做出成績來,而去搞相聲表演:每對問責官員「落區」。第一這該在上任前做,好能一上任立刻推出有民意支持的新政策不用再「蹉跎歲月」;第二在四面楚歌時落區只會「中伏」。本意是建立親民、重視民意的正面形象,但不是遭評為「做騷」,就是演出時與觀眾的互動失控失效。特首(到執筆寫本篇時)仍推說「稍後一次過交代僭建」,也被視為等「度出可過骨的說法/報告」。即使如立會西九事件報告般又「失望」又「遺憾」,也可以厚顏說是「還我清白」。
至此頓悟上任特首相對地「誠實」:一早明言「視民意如浮雲」,因此「做好份工」不是面向巿民,而是七一落任向胡總說:「中央交付工作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