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與善同行

期數
3572
刊登日期
2012.08.03
作者
周景勳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05 日

聖格萊曼教宗曾說過:「我們如果遵守主命,相親相愛,就有福了!」這說明了:「那些製造分裂與叛亂的首領,應當珍視大眾的期望。」能珍視大眾才能締造和平,也能尊重大眾所賦予他的身份、看重他的職務、承認他的地位。因此,凡懷著敬畏天主的心,愛慕天主之情,及大眾期望而生活的人,寧願自己吃虧,也不願他人受苦;寧願自己承受責罰,也不願破壞大眾所忠實承受的那和睦的傳統,這樣的人,實在值得敬仰。


在信仰上,我們肯定:主賜予我們的是「真實」和「聖善」的生命,我們不可污辱自己的生命,也不可污辱他人的生命;於是,我們要不斷地問:「在我們中,有誰慷慨大方、慈悲為懷、富有愛心呢?」簡單的說,就是「善與人同」,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做到的是:「與善同行」。

在反省「善與人同」和「與善同行」時,我心中浮現了一句話:「大死一番」!人畢竟是有限的,如何能「大死一番」呢?是否要學習無所執著?抑或要保存生命的「善」,才能與人同行?因此,我又想起:「泰山崩於前而不改」的堅韌力,就是不改生命的「善」。

在黑澤明的《夢》裡,有一個描述「紅色的富士山」的故事,闡述了人不願接受現實,只為了自己的求生欲,不斷地逃避死亡的陷阱;怎料,當人逃避死亡時,卻又甘心而無知地走進另一個死亡的陷阱裡。

今日,人為了追求自我欲望的滿足,不惜犧牲自己心靈的純潔和簡樸,出賣心底的良知良能,甘心情願生活在物質的束縛,和自我欲望的繫戀裡。於是,人在束縛和繫戀裡,失去了心靈的自由,心靈便充滿矛盾和自欺,做成心靈生命的緊張和懼怕。無怪乎,今人的心靈生命常陷於:——

厭倦——沒有正確目標的人生;
敗挫——願望理想的不能完成;
孤獨——以驕傲的自我為中心;
幻滅——生命自大執著的失望;
自滿——心靈生命放蕩的浪子;
絕望——自我心靈生命的放棄。

這實在顯示了人對自我的缺乏信心;反之,就是自視過高的自傲。兩者都是生命的污染,人在污染下必然受到很大的創傷。於是,在「精神、道德、身體、心靈」上的負面問題,便自然地隨著緊張和無信或自傲,都一一的浮現出來。

其實,人在面對死亡、病苦、失敗時,自然會心生畏懼,畏懼心使人不能振作而無信。為了戰勝自己的畏懼心,人如上戰場,必須抱著必死的決心,毅然地投入戰爭中,全心以付;這樣,人才能體悟到:「不畏死即可活,若欲活則會死」的哲理。禪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須是大死一番,卻始得活。」(碧巖錄)

人能持守「大死一番」的剛毅決心,自然遇事不怕,亦能無執無欲地積極生活,活於自由無礙的「慈、悲、喜、捨」中,豁達地接納自己的軟弱和有限,且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有污染,便立刻清洗抹拭,使自己的心靈常保持清淨無染。如是者,人便會經驗到:「生乃祝福,死乃利益」(參閱斐1:21);於是,人可在生死中得到逾越,即能與基督同生同死,日日死,日日生(參閱格前15:31),對明天充滿希望,因為——

「縱使地動山崩,墮入海心,
我們也絕不會疑懼橫生;
海濤儘管洶湧翻騰,
山嶽儘管因浪震動;
與我們同在的是萬軍的天主,
雅各伯的天主是我們的保護。」(詠46:3—4)

「信仰」可以給人的生命創造一股無可言喻的力量,將希望灌輸給絕望的心靈,使人從內心感應到一份支持力,叫人不要怕,只管信;因為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愛心、有希望,外在的一切遭遇都不能奪去人的心志,也不能改變人心底的終極依歸。同樣的,「信仰」要求人不可成為叛亂、紛爭和分裂的原因,在功成之後,便要甘心情願的自行引退,好能保持生活的和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