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劉文清遠赴青藏
(本報訊)近年遠赴青藏高原推動情意自然教育的劉文清說,大自然環境能夠教曉城市人心存謙卑,尊重每個生命。
劉文清不時回港協助她投身多年的「自然協會」,推動情意自然教育工作,幫助人在心靈成長和重建與大自然的關係。她早前亦向公眾分享她在青藏高原的體會。
她對本報說,與藏人一見如故的經歷,促使她過去五年多在青藏推動教育工作。她謂彼此文化差異雖大,但心靈卻很接近:「藏族人本身很環保,尊重生命,滿有智慧。」
自然協會成員和活動參加者都會取一個以大自然為靈感的名字,她取名「清水」;而她服務青藏高原後,便加上藏族名字,當地人都稱呼她為「卓瑪清水」。
在教育工作中,她說與愛護環境的藏人教學相長,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對大自然的尊重。她憶述當地牧民對黑頸鶴的愛護之情:「他們不單保護黑頸鶴,更尊敬牠們。」
目前劉文清服務青海外,也替香港的基金會在中國一些地區項目擔當顧問,進行農村工作,例如舉行工作坊,以促進城鄉交流及幫助居民們開展城市項目。
她長時間在青藏高原社區與藏民一起生活,並主力培訓教師及綠色團體,又在中國不同地方開辦合作社,協助當地居民把手工藝及採摘到的野生藥材賣到其他地區,以改善生計。對於生態資源豐富的地方,她又為當地舉辦生態旅遊。
談到透過服務藏人的體會,她對「環境保育」這說法有保留:「我們只能謙卑地向環境求賜所需、懷謙卑的心去對待身邊的生命。」她又表示「人其實很渺小」,每個人應從善意出發做好每件事:「不需要太貪心,上天自會安排。」她說。
劉文清認為,香港和青海兩地也需要情意自然教育,香港人受石屎森林阻隔,需要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而青海雖有較多自然景致,惟藏族的城市人、鎮上居民及牧民當中,只有牧民的生活比較接近自然,故此情意自然教育亦能夠幫助城鎮的藏人成長。她指培養學員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比純粹教導他們自然界常識,更能夠影響他們的生命,甚至一生。
情意自然教育工作坊是讓學員以六感,即眼、耳、口、鼻、觸摸及心靈去感受、體驗大自然,包括去摸、去嗅,以期恢復人與自然間的聯繫。
她認為,成長的每個經歷足以影響孩子一生,她希望能培養兒童去感受自然界的一切美麗事物:「感受能夠引導我們好好去生活。」
劉文清的童年經歷,正正為她的情意自然教育工作鋪路。回顧與大自然的深厚關係,她說深受父親影響。她小時候,父親在家種了一片果園。「春夏秋冬皆可看出自然生命的變化……這成為心靈的養分。」她說。「現在回看,童年生活彌足珍貴。」
劉文清長大後集合同伴的經驗推動教育,自一九九三年開始,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創立自然協會,推廣情意教育,促進人與自然的感通關係;他們不是想教授自然科學知識,而是想培養學員發自內心去與大自然建立感情。
團隊也參考美國、英國及台灣等地的自然教育學院,終於二OO七年成立了一所體現情意自然教育的學校——「自然學校」,以期更有效推廣綠色教育意識。學校不偏重知識和技能,而是著重學生的體驗。
學校團隊走向成熟後,她想尋求新經歷,便毅然退下本地的前線工作,隻身遠赴青海旅行遊歷。
對於選擇青海,她說是源於對電影《可可西里》中為救藏羚羊被殺英雄主角事跡的觸動。劉氏坦言對前路並不會作長遠計劃,因為她相信,路是要人慢慢走出來。(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