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讓主塑造我們

期數
3274
刊登日期
2012.08.17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19 日

增餅的事件真像一次堂區組織的大旅行、郊外野餐一日遊。群眾興高采烈地分享食物,而且猶如《厄弗所人書》所形容:「充滿聖神,以聖詠、詩詞及屬神的歌曲,互相對談,大家心中歌頌讚美主」(弗五19)。然而,總有人不愜意,爭執是免不了的事。當有人批評或勸告另一些人,談及一些行為與心態需要改變時,氣氛就立即不同了。「他以為他是誰?他有甚麼資格批評我?」人們會像當日的猶太人不滿意耶穌一樣地質問:「這人不是若瑟的兒子耶穌麼?他的父親和母親,我們豈不是都認識麼?怎麼他竟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若六42)

我們人各有各自的計劃和抱負,往往可以表裡不一,更可以與別人對我們的期望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常有面具、偽裝和保護罩。我們假裝這樣、那樣,但只有天主知道我們的真相。我們極力想獨特地成為、或最少想別人以為我們是獨特的某一種人而往往不果。因此,我們會有身份危機、會詢問自己存在的意義。花、鳥、魚、蟲從來沒有身份危機,也不會問自己為何存在?因為它們的自我滿全全照著造物主的意願。我們人的自我滿全是否全按照天主的意願?說到底,即使我們達致成為獨特的這一個或那一個人,本身並沒有任何靈性上的價值,除非我們的獨特符合主的意願。

坊間俚語有云:「吃甚麼、像甚麼」,我們的確由我們所吃的塑成。我們每天或每主日領受聖體,以主的身體作為我們的日用糧,但我們可真成長得愈來愈像主耶穌?祂說:「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若六55—57)我們的心住在哪?我們以甚麼作為生活的依歸?可能我們的領受太因循了,以致我們無動於衷的前來,依然故我的離去。又或許我們心底裡其實怕肖似基督,怕這會減低我們的獨特性、使我們變得如泛泛諸聖中的任何一個、失落了自我。

天主如果能使每一瓣雪花的構圖都與別的一瓣不同,而且存在得那麼短促,祂為何要使我們失落自我?因此,主把祂的身體賜予我們,作為食糧,正是為了要我們獲得生命,不致失落。「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若六53—54)我們不只是獲得生命,而且是這生命在祂內成長!不只是我或您或他,在祂內成長,而是天主子女的團體在祂內為祂塑造,共同成長。因此,聖體聖事也就成了共融的聖事。團體中沒有任何一個是多餘或與別的肢體無關的。我們的眉毛是多餘的嗎?我們的盲腸是無關重要的嗎?主在祂的愛內,藉著我們所接受的沖擊和考驗,塑造著我們,而我們每一個同時又影響著另一個的成長。這好像我們因一樁交通意外而需要改變我們既定的行程,而我們行程的改變卻又使我們欣賞到不同的景致。

沒有誰是完完整整、一成不變的一個。每一個人都是錯綜複雜地由許多不同的人和因素所塑造成。面具、假象、保護罩都沒有轉化的能力。天主是愛,只有注視著主的仁慈而非人的罪,才能為主引領;只有信靠、開放予主的引領,才能找到存在的真正意義。靠著主的生命力,我們要在信仰中站穩腳步,告別邪惡的思想,學習溫和良善,做主所做的事:「應細心觀察自己怎樣生活;不要像無知的人,卻要像明智的人;應把握時機,因為日子險惡。因此不要作糊塗人,但要曉得甚麼是主的旨意。」(弗五15—17)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