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南北用語調查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最近公布調查指出,中港兩地每年互相輸入數以千計的南、北專有詞語,反映兩地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於七月及六月公布中港兩地最有代表性和使用頻率最高的十個香港輸到內地的詞語,以及十內地傳入香港的詞語。
教院引述中心總監鄒嘉彥教授稱,香港回歸促進中港兩地交流,包括分享詞語,他七月說:「香港詞語北上的高峰期在一九九九年至二OOO年之間,主要原因是香港回歸後,內地對香港事物深感興趣,促使媒體大量報導,出現了新一批北上內地的香港詞語。這和早前發布的南下詞語高峰期的差別形成了有意義的對比。」
談到香港用語傳到內地,他說:「九七回歸後,兩地交往更見直接和深入,互聯網為兩地的交往提供更為快速直接的途徑,而過去十五年,兩地文化交流出現了兩個高峰,每年均有數以千計的內地詞語南下進入香港媒體,同時,也同樣有數以千計的香港詞語北上進入內地。」
十個北上的詞語分別是「訴求」、「問責」、「解讀」、「減持」、「雙贏」、「追捧」、「爆冷」、「操控」、「惡搞」、「智庫」。十個南下的詞語分別為「微博」、「維權」、「黃金週」、「減排」、「自由行」、「提速」、「經濟體」、「國足」、「博客」、「高新」。
中心指出,這些北上詞語中,當中以經濟和政治詞語較多,如「減持」、「雙贏」、「智庫」、「解讀」、「問責」、「市盈率」、「公投」等,部份更是粵語詞,如「爆冷」、「八卦」、「無厘頭」等。部份北上詞語源自台灣,它們首先傳入香港,然後北上內地並泛使用,如「訴求」、「解讀」、「操控」、「惡搞」等,這反映兩岸三地語言文化相互融合和影響的特點。
教院新聞稿引述研究人員稱,有些從香港傳到內地的詞語後跟部份南下詞語未為香港人接受的情況一樣,未能取代原有的內地詞,如內地稱假唱的「咪嘴」、 內地稱「嫩模」的「o靚模」等。
中心指出,內地與香港在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各方面交流愈來愈頻繁,其中作為溝通工具之一的語言反映箇中變化,事實上,大中華地區一向存在詞匯轉移的情況,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大量香港詞語通過影視、流行歌曲、新聞媒介等進入內地,典型例子有「埋單」、「的士」等;與此同時,不少內地詞語也通過新聞媒介出現在香港媒體上,例如「落實」、「確認」等。(公)
- 有關新詞語的簡釋及背景資料可參見教育學院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ied.edu.hk
部份內地詞語簡釋
- 微濟博:微型博客的簡稱,一種新興開放的互聯網社交服務。
- 維濟權:維護自己正當的權益,香港多用於政治、內地多用於消費領域。
- 減濟排:減少排放廢棄物或對環境有害的物品,通常是「節能減排」連用。
- 提濟速:指1997年至2007年中國鐵路先後六次大幅度提升速度。
- 經濟體:經濟體系的簡稱,各經濟個體之間具有相互聯繫關係,通貨可以互相兌換,任何一個體系的變動都會對總體造成影響,如「歐盟」即是一個經濟體系。
(取自:教育學院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