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者談國民教育科
(本報訊)有教育工作者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應停留於狹隘的身份認同,應培養青年面向世界,並與不同族裔的人士合作。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八月致函全港教區學校,重申不贊成「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屬校九月新學期,不會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八月二十六日一個培育聚會上,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黃若嫻修女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目前天主教教育所面對的挑戰之一;教區最近亦向屬校發出相關指引,讓學校於開學之際向家長及其他持份者解釋教區對推行國民教育的政策。
黃修女說,天主教不反對國民教育,惟希望課程能帶出廣泛的公民身份:「了解自己同時是香港、中國、亞洲,以及世界的公民,不停留於狹隘的公民意識,而這正是社會上家長所擔心的一環。」
她指國民身份認同的根基來自中國文化傳統,上一輩透過中國文學與歷史吸收中國文化精華,惜目前課程減少相關內容,令文化培育失去根基。
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認為,中國人應學習祖國文化與歷史。他說教區已表達過,不贊成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事實上宗教與倫理科已具備德育幅度,「所帶出的核心價值,放諸四海皆準」。
陳滿鴻神父稱,香港政府在國民教育等課題上成為中央與香港人的「磨心」。他認為,如果中央心目中已有既定的國民教育科內容,將來學校可能面對的情況是,當局即使不反對學校自行編寫課程資料,卻可指相關資料不合符要求而要學校修訂。
談到當局課程指引,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曾榮光八月二十八日對本報稱,當中所標榜的族裔本位身份認同陷於偏狹,有違中國屬多民族國家之國情,以及香港這國際都會的需要,國民教育應帶出多元文化的社群主義,讓不同族裔的香港人同舟共濟。
他說,公民單純講權利與義務,便與消費者無異,公民之間亦應團結,培養對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歸屬感。
此外,他指課程指引即使加入多元角度,但高度相對主義題目對小學生甚為艱深,小學暫停推行科目亦為合適。
另一方面,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聯盟,八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在新界、九龍、港島進行「守護孩子。自由長征」,參加者蒙眼徒步二十三公里,反對這「教育二十三條」,鼓勵學校不要推行科目。該聯盟要求當局撤回該科。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最近亦發起簽署《教師良心約章》,鼓勵教師使用客觀和反映事實的教材,讓學生全面認識香港、中國和世界。(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