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培育司鐸聖召的建議

期數
3576
刊登日期
2012.08.31
作者
安多尼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02 日

香港和澳門教區在六月份端午節那天分別迎來新鐸,可說是兩地教會近年來最欣喜的一個端午節。這兩個分別是最大和最具歷史的華人教區都出現聖召短缺的問題,如同其他的地方教會一樣。有意回應司鐸聖召的我,願意從回應者的角度分享一些想法。

團體生活的初體驗

暑假期間,香港家長們開始為安排子女的假期活動而傷腦筋,生怕他們虛度六、七個星期的光陰。

我近期到內地走了一趟,聽聞大陸的天主教徒家長沒有這樣的煩惱。他們欣然把子女送到由堂區舉辦的夏令營,讓他們聽聽《聖經》故事,交交新朋友。由於國內教會平時不容易舉辦主日學,夏令營就成了青少年增加信仰知識和熱忱的「密集課程」。

那麼,為我們香港的青年呢?當修生在暑假被派遣往不同堂區實習,修院就有空間讓有意尋找聖召的青年作客,體驗團體生活。

我曾和修生一起詠唱日課,在共鳴中感受到共融。隨後的靜默更把我帶到一種「彷彿只能聽到祂」的寧靜中。


我想,沒有一個地方比修院更能為我們帶來共鳴和心靈的靜謐。

堂區的配合和跟進

但是,對於青年人來說,修院給他們一種有如聖召本身一樣神聖的感覺,同時卻是遙不可及。如果這種團體生活能在教區的修院舉行,那麼,在堂區安排類似的體驗又是否可行呢?

一個熟悉的環境有助我們很快地安靜下來,免受其他事物吸引和騷擾。和相熟的人交談,也有助我們表達和反思。

我很在乎和誰對話,不過更在乎是否有人願意聆聽我。一些領洗多年且有深度靈修生活經驗的教友,同樣可以成為同行者給予建議。網上的福傳工作能有效地把信息帶給許多人,但當到了辨別聖召的初步階段,我希望有個人的接觸和交流。

我們經常聽到社會輿論提醒父母需要每天抽時間與子女溝通,而青年人亦應重視真實的人際交往,而非網絡上的虛擬關係。這不只是我們與家人交流的模式,在堂區這個大家庭亦應如是。我渴望本堂神父、負責青年牧靈的神父,以至堂區教友,都能在百忙中多抽一點時間陪伴有意回應聖召的青年。

父母的培育和預備

社會和教會為婚姻提供了不少資訊和培育,為婚姻和家庭生活塑造了一定的形象。唯對司鐸聖召,就只有教會獨力工作。

在接受婚前查詢時,準新人需要表明是否願意生兒育女,並按教會的教導養育他們。我的朋友當中,大多願意生育,開枝散葉,拓展天國。

負責查詢的神父在準新人回答「依天主安排」之類的答案後,大可更進一步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把孩子奉獻給天主,培育他將來成為服務教會的司祭。

我原是歷奇活動的導師,經常與我的團隊為商業和非牟利機構培訓員工。在活動中,學員常常會計較「為甚麼是我?」不過,當訓練結束,他們大多會領悟到:在他們清楚知道某種產品或某項計劃的優點時,他們都會一擁而上。情況就好像新型號的智能手機推出市場時,顧客爭相購買一樣!

同樣地,當青年人更認識天主這份珍貴的禮物時,他們大概會問:「為何不是我?」

取自天亞社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