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友善:社區為家 以家為本

期數
3576
刊登日期
2012.08.31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02 日

最近中心進行堂區探訪工作,堂區的主任司鐸就分享了以下的片斷:

母親節,堂區為頌揚母親的偉大,於彌撒後致送紀念品予教友。神父問小孩:「你為甚麼不拿紀念品?」小孩答:「我都沒有母親......」神父頓感戚然。

慈悲滿懷的神父憂心的問我們:「父親節快來了,如果又有小朋友對我說:『我都沒有父親......』怎算好呢?」

最近參與一個講座,講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曾潔雯博士。曾博士分享,現時香港的家庭模式,不單是一家三、四口、三代同堂、單親家庭??,而是竟有十多種(見文後)之多,尚未包括雙非父母輪流申請旅遊簽證來港照顧在港出生小朋友的家庭。香港家庭結構的複雜性,無可避免地帶出很多要面對的家庭挑戰。席間曾博士帶出另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她說,當她準備講稿論及現時家庭面對的問題時,她發現竟可沿用多年前的稿件。原來,香港家庭面對的問題,一直都沒有改變,但亦即從沒有改善。是香港家庭的悲曲?是社會政策的不周全?或是投放於家庭的資源不足???

前特首於二OO五年的施政報告中已表明:「重視家庭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念,和睦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亦曾表示:「建構家庭友善的社會,是一項全社會工程,需要各方面,包括社區、鄰里、學校、商界、傳媒、宗教團體、非政府機構等,與政府一起積極合作。」家庭友善的政策,正須從多向度,綜合,整全考慮。

多年以來,香港的家庭友善政策,談論得最多的,就似乎只於僱傭條例的工作時數、男士侍產假等。其他如增加家庭資源、建構家庭友善工作環境、降低育兒家庭的就業障礙、加強幼兒教育支援、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等相關措施就乏善可陳了,就連「積極宣傳家庭友善措施」也未能見到。

「家庭友善」很難成全嗎?過去年多來,我們中心舉辦了不同類型的活動、講座、不同類型的短期及長期小組,鼓勵家長們以正面的態度接納、尊重、欣賞及教導自己的子女,無論他們的小朋友是資優生至自閉兒,無論是乖巧生至情緒障礙的小朋友。

我們會鼓勵大家用眼、用耳,最重要用心聆聽家中伴侶、長輩投訴背後的哀求,報紙電腦電視背後的孤單。


當我們能真心善待家人,成員間能彼此關心、愛護,讓家庭能夠成為我們身心疲憊、心靈枯竭時的加油站,這些最簡單的生活態度,就是我們生命充盈富足之源。

以「社區為家,以家為本」難做到嗎?

如果我們能鼓勵到一位單親媽媽,在自己的板間房內,照顧自己的嬰孩之餘,能臨時協助另一位單親媽媽照顧她的初生兒,好讓她能去看精神科醫生;

如果我們能鼓勵一些新來港及南亞裔的媽媽,將自己慣常製作家鄉美食的技巧互相傳授之餘,亦分享如何令自己家庭生活做得更好;

又或者鼓勵一些家住在舊唐樓的低收入家庭婦女,竭力向各政府部門或議員反映,期望讓家人及其他鄰居能有一條衛生而無障礙的樓梯能夠使用之餘,竟可應邀協助其他家住在其他唐樓的婦女做同樣工程時,我們都可以做到。

以「社區為家,以家為本」,你又可以怎樣做呢?

(按)不同種家庭模式包括:1.二人世界  2.一家三/四口  3.五代同堂  4.獨生子女  5.單親  6.同居  7.新來港人士  8.異族通婚  9.兩地分隔  10.雙職  11.失業  12.男主外女主內  13.女主外男主內  14.再婚家庭  15.寄養家庭   16.領養家庭17.同性伴侶  18.人畜一家親

  • 明愛九龍社區中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