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陽光抗癌大作戰

期數
3576
刊登日期
2012.08.31
作者
王慧慈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02 日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五:公共衛生

法國巴黎,年輕的羅密歐在派對中遇上茱麗葉,兩人一見鍾情,之後結婚生子。正當一切看似幸福美滿,他倆發現歲半的兒子阿當經常嘔吐和不懂得走路,遂帶他看醫生進行檢查,竟發現阿當患上腦癌,需要施手術進行切除及一連串化學治療。夫婦倆縱使憂心忡忡,仍選擇堅強面對......

影片雖然以病童的治療過程作為題材,卻一點也不煽情催淚,亦不灰暗哀傷,相反,導演以輕鬆、幽默、正面積極的手法,展示一對年輕夫婦敢於共同面對逆境,即使難關是一浪緊接一浪,仍攜手面對,互相勉勵扶持,充份體現家庭價值及夫妻之間的愛。故事充滿人情味,笑中有淚。

的確,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情時,不期然會怨天尤人,不斷問「為甚麼?為甚麼選中我?」。庫布勒羅絲醫生(Dr. Elizabeth Kübler Ross)在其著作On Death and Dying(Macmillan, NY,1969)指出,當人接獲噩耗時,一般出現以下五個階段的反應,稱為「哀慟周期模式」:

    階段1:否認
    階段2:憤怒
    階段3:討價還價
    階段4:抑鬱/哀慟
    階段5:接受

同樣,劇中的年輕父母起初懷疑兒子檢測報告的準確性,再三驗證之後流露出憤怒的情緒,痛哭大叫及暈倒;父母倆即使是無神論者,亦向天主祈求;他倆憂慮孩子的健康及經濟陷入困境,到最後坦然接受兒子患癌的現實。父母倆反而較身邊的親朋好友更冷靜。

劇中的小孩接受治療時,其他家庭成員像「作戰」一樣全面戒備,包括身體和心靈兩方面,他們既細心照顧病童,同時避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病者,並透過各種方式減輕壓力,期望保持最佳狀態,與病者一起積極地對抗病魔。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在二OO九年,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的頭號癌症殺手。至於兒童及青少年(零至十九歲),癌症並非兒童常見的疾病,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是白血病,平均每一百萬人大約三十七人發病。

本片於二O一二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贏得天主教文化獎特別讚賞。

討論問題:

  1. 你曾否嘗試過因為親人或好朋友患上重病,令你非常擔心?請與大家分享箇中感受
     
  2. 你覺得目前香港的醫療水平如何?
     
  3. 你對於香港的醫療福利及保障有甚麼看法?
     
  4. 假如你患上重病,首先會通知誰?為甚麼?
     
  5. 你害怕死亡嗎?為甚麼?


參考資料

  •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ttp://www3.ha.org.hk/cancere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