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我怎樣說?

期數
3578
刊登日期
2012.09.14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16 日

有評論說:先教宗庇護十二世之所以未被考慮列入聖品,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沒有公開譴責納粹的暴行,由始至終自囿於梵蒂岡邦國,成了沈默的羔羊。教廷為此披露了一些密件,證明庇護十二世雖然沒有如一般期望的,站在道德高原上厲聲疾呼,其實卻在戰火瀰漫中,盡力拯救著無法計算的猶太人的生命;列聖品案有它的一定程序,快慢與大戰事件和所謂立場無關。真的蓋棺未可定論。我想,人間的許多是非恩怨,尤其政治上的交鋒,有時真是有理說不清。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依撒意亞》為那些自知做得正確,卻為人傷害的人說了安慰和鼓勵的話:「那給我伸冤者已來近了。誰要和我爭辯,讓我們一齊站起來罷!誰是我的對頭,叫他到我這裡來罷!」(依五十8)

《雅各伯書》教我們不要把人分等級,眾人都是天主所造、所救贖,都有天主的愛和祂的尊嚴,時間將使我們在世所擁有的,最終變得一無所用。今天的第二篇讀經,進一步為我們指出信德是甚麼?好行為又有甚麼意義?信德是在基督內接受天主的救恩啟示,好行為便是在生活中、世界上,實踐這信德。能站在道德高原上厲聲疾呼的人算不得甚麼一回事,要看他們可有為末後無靠、卑微無助、失落無救的人實質地做了甚麼?信仰團體中,愛說漂亮話的人多,不怕服務骯髒的人少,我們因此應常反省這段經訓:「你有信德,我卻有行為;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德指給我看,我便會藉我的行為,叫你看我的信德。」(雅二18)必須把我們所信的,化為具體行為;而且要心悅誠服地去實踐,這樣的信德才有轉化生命和成長的力量。

《馬爾谷福音》並沒有如《瑪竇》或《路加》一般的記載耶穌三退魔誘,但今天所讀的福音中,當伯多祿諫責耶穌千萬不可接受祂所預言的苦難時,耶穌斥責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谷八33)迴避苦難、讓天主的計劃變得容易理解和接受,明顯是一種魔誘。

痛苦在生活中都是真實的,但也是難免的——學業或事業上的挫敗、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子女與健康出現大問題、或許還有天災人禍......。沒有人樂意接受,連耶穌也怕受苦,而且常常助人脫苦。因此伯多祿的諫責自有他的理由。但人是否可完全免除痛苦?讓我們痛苦地說:人必須越過苦難的表層,才能了解痛苦的奧秘。我們知道:有些痛苦的確是由人的罪惡所招致的,因此人必須攜手共同消滅不公義和自私,但決不能以暴易暴。痛苦其實最能顯示愛的力量──當人專注於愛時,愛便能超越痛苦,就像父母之於子女,一切苦辛都視作理所當然。痛苦能加深我們的信德,使人成長。當我們從災難中清醒過來時,使我們能深切反省、誠摯謝恩。十字架的奧秘是:痛苦把我們連繫起來,使我們頂天立地、環抱世界、死於自我、活於天主。

因此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別人怎樣說是別人的事,是一位改革社會運動家?是一位行奇跡者?可是我怎樣說?我怎樣接受耶穌是我信仰的核心問題,關乎我生命的方向、存在的意義。寄望於今世的人,他們能獲得的答案,即使能解決困難,也只是短暫和表面的。有信德的人,只會堅信上主,做正確的事。不只是做正確的事,而是在主內,正確地做正確的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