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我們團結的時刻到了
作為教師(通識科與公民教育組),眼見近月來由學民思潮帶頭走出來的「反對國民教育科」的抗爭路,同時受著一些壓力與期望,不得不提筆撰文,從教師角度出發澄清一些錯誤的理解,表達一點看法。
(一) 最近常聽到不少成年人說「哪有這麼容易洗腦?」,亦有不少年青人說「不要洗腦!」,為課程護航的人則說「無洗腦之意,學校及教師有空間設計教材」。「洗腦」一詞已流於空洞,被人騎劫,我認為在這個詞上糾纏下去就走失了討論的重心。「洗不洗得到腦」是偽命題,揪出「達到洗腦效果」的手段即評核機制才是我們該做的,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愛國的方式可以有哪幾種」才是真正議題。
(二) 人把教會學校向學生灌輸宗教信條視為一種「洗腦」,然後按「結果沒幾多人成為教徒」邏輯作為「沒那麼容易洗腦」的證明。可是,魔鬼細節其實在於為甚麼要評核與如何評核。教會學校出身的同學,請問你們:學期末學校有沒有評估你是否夠愛主,唱聖詩時是否夠感動才讓你升級畢業呢?評核你表現/品德時有沒有加入對你有多愛主的觀察?假如你顯得不夠愛主,需不需要寫悔過書,或被老師多加關注?國教科現在就是要求老師對同學作出這樣的情感評核啊!你們還認為兩種教育是等同的嗎?
(三) 梁振英要求同學要信任學校和老師能作專業判斷,不作洗腦,我認為此說法是分化師生關係的。第一,老師的確可以按良心教學,用國情去指導學生思考,可是情感評核(課程指引寫明「從情感出發」的)卻是老師難逃「虛偽」、「說謊話」一劫之處。第二,作為教師,為了孩子著想,總會考慮到孩子的前途,假如學校必須為學生紀錄「紅色檔案」再呈交教評局的話,我們除了「鼓勵」學生往北走、往左走,以及「說一套做一套」,即當個表裡不一的人之外,還可以教甚麼?這樣的教師更不值得學生信任。梁振英一再拿教師作擋箭牌,是無視課程規劃與評核制度對教師的壓迫。
(四) 國教科所表示會涵蓋的範圍,包括認識中國國情、中華文化、國旗/國歌等部份,大多已在現有的公民教育、常識科、德育科,初中的綜合人文科或高中的通識教育科出現,這些科/組教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進行理性分析及討論,難道不比灌輸好嗎?假如希望學生多認識國情,政府又為何取消了小學至初中必修中史科呢?苦心經營此空隙為推行國教科鋪路,是太明顯了吧?沒有歷史支撐,單說認識國家國情、近代發展,不是黨教育是甚麼?
由於政府心硬,九月一日開學後至今,莘莘學子、教師、家長,以及所有關心下一代的人,每天都聚集政府總部,以無限期推遲開展國教科為前提,要求與特首對話。心硬的政府官員、持續抹黑的言論,卻令更多人團結在一起。魯迅的鐵屋比喻,總是讓我想起另一意象:開一扇窗讓風進來,好使聖神能發揮力量。願我們都覺醒,支持作好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有智慧有勇氣地持守良心,踐行教育理念。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