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學者與教會人士

期數
3578
刊登日期
2012.09.14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16 日

(本報訊)教會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對政府修訂後的國民教育方案仍有保留,當中仍有要求政府撤回方案。

教育學院梁恩榮博士說,香港需要培養青年實踐公民使命,以維護核心價值,當局的修改方案仍沒有回應社會需要和民間意見。他建議當局重新諮詢公眾,制定課程指引的過程亦要保持透明度。

「香港人關心人權和核心價值等議題,學生要預備去面對社會上發生的事。」研究公民教育的梁恩榮九月十一日對本報說, 跟公民教育比較,目前學校較偏重德育,減少政治內容,削弱了公民身份的建立,他重申應以公民教育的框架代替國民教育。

梁恩榮不反對公民教育以情入手,因「情」可讓知識化為行動,但課程需具備批判反思,那是目前的課程指引所缺乏的。

從事教育工作的阮嫣玲修女九月十二日書面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表面看來,讓學校自決總比由教育局硬性規定要開設國民教育科好一點,但因為指示很含糊,仍不免令人憂心忡忡。」

「行政長官只說五年內不推行,是否意味著國民教育仍然在政府的議程中?網上校管系統和『愛國問卷』是否仍然存在?如果是的話,自決不設科是否會有後果?例如:會否在外評時受到彈劾?會否影響資助?學生若沒有參加一些交流活動會否被標籤為『不愛國』?」她說。 

阮嫣玲指出,她服務的修會學校將跟隨教區,編制切合學校的教材,適合時在不同科目中提出。

至於應該以甚麼形式推行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她認為「應有客觀及正確的國家歷史為基礎,因為不認識歷史便容易脫離史實。」

她又指課程應教授普世的價值(如公義、誠信、平等、博愛等)而非狹隘的國家主義。她說:「為公教學校來說,基督的福音應是判別是非的準繩,決不可因為愛國而顛倒黑白。應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美好一面,但也有其限制,不能將之美化甚或神化。」

另一方面,中華基督教香港區會九月十日發表回應書,建議教育局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及其課程指引,並宣布其屬下中、小學不開設該科目。(鄧/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