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耶穌會香港申辦大學

刊登日期
2012.09.14

(本報訊)耶穌會近期努力在香港申辦私立大學,推廣「文理教育」(又稱博雅教育)。事實上,在近四百年的大學教育經驗中,耶穌會早已發展出一套完備的教育理念。

耶穌會已為籌備中的大學成立班子,在香港這商業掛帥的城市提出文理教育。他們已向政府申請使用粉嶺皇后山地皮建校,現仍等候當局決定。

暑假的香港書展期間,耶穌會有關方面便出版了《耶穌會教育論文集》(思維出版社;二O一二年七月)以及《卓越.全人(全三冊)——耶穌會教育》(SJLACHK Foundation Limited;二O一二年七月),讓人更能全面了解這所修會的辦學理念,以及耶穌會在香港和不同地方的辦學情況。

耶穌會在香港的辦學經驗,最受人注意的莫過於兩間華仁書院。修會來港初期,會士多來自愛爾蘭,他們服務教會的同時,亦參與不少社會服務,這身教感染了不少學生,讓許多華仁畢業生在不同層面服務社會。
 

華仁舊生支持文理學院

華仁舊生也支持耶穌會在港開設文理學院。學者兼資深傳媒工作者練乙錚在《卓越.全人——耶穌會教育》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文理教育讓人在面對新問題湧現且迫在眉睫時,能靈活面對問題。他指文理教育亦培養人時時求進、日日求新的價值,讓人樂觀地面對挑戰。談到自己的經驗,他說全靠大學時的文理教育訓練,他才能夠由大學研究工作過渡到全新的報館總編輯工作。

社會學學者呂大樂教授也在書中指出,耶穌會辦人文學科的學院特別適合,他欣賞會士們重視知識,也擁有開放的傳統,事實上耶穌會辦學一直具備這些元素。七月書展期間,呂教授也有出席新書簡介會分享往日在耶穌會學校的日子。

耶穌會於一五四八年在意大利墨西拿(Messina)創辦第一所書院,其後第一所真正的耶穌會大學是羅馬額我略大學,一五六五年在澳門辦聖保祿公學,不久這所澳門學府成為了亞洲首間大學——遺址是現在為人熟悉的「大三巴」。《耶穌會教育論文集》主編、耶穌會周守仁神父指出,明末清初來華的耶穌會先賢,便受惠於優質而嚴謹的博雅教育。

修會於一五九九年發展出《教育準則》(Ratio Studiorum),其教育哲學都在這份重要文件中有系統地表達出來。

聖依納爵羅耀拉創立耶穌會以來,修會一直致力於學術研究與教育,其教育工作體現了依納爵《神操》中的默觀思想,讓青年明辨是非,培養「立己達人」的道德關懷。

目前在全球四十個國家開辦逾二百間大學,在亞洲包括日本東京的上智大學及韓國首爾的西江大學。在香港籌辦耶穌會大學的籌委成員相信,耶穌會龐大的天主教大學網絡,能與香港分享經驗。

耶穌會大學在不少地區深受歡迎,去年美國最佳大學報告,當地二十八間耶穌會大學便榜上有名,不少更是文理教育的大學。(煇)

 


 

耶穌會國際教育會議
探討修會各地中學合作


(天美社訊)全球耶穌會會士自聖依納爵一五四?年創會後,最近首次舉辦國際耶穌會中學教育會議,探討修會各地教育機構的合作空間。

教育會議由七月二十九至八月二日於美國波士頓舉行,主題為「世界是我們的家」。主辦單位波士頓學院高中期望,會議能夠加強耶穌會與屬校之間的聯繫,讓參加者找出彼此強項與挑戰、重申耶穌會的使命與身份,並研究如何培育學生成為未來的領袖。來自六大洲、六十一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意大利及澳洲等約四百位教育工作者與會。

會議首先由負責中學及中學前教育的修會秘書長神父(J. A. Mesa)以主題「放眼未來——我們持續的合作」演講,他說耶穌會既保持傳統,也面對新的辦學方式。他會後對當地傳媒說,修會認為需要開拓網絡和正視現有的國際網絡,亦「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實踐全球幅度」。

五天座談會中有五十二個工作坊,講題圍繞耶穌會的教育如「耶穌會學校須具備的特質」,以及專門的地區課題如「在非洲學校如何保持耶穌會校風」。

與會者樂於在這國際活動討論耶穌會的身份外,亦可以與其他國家的代表交流,建立聯繫網絡。其中兩位愛爾蘭和意大利的與會者就商討以後兩地老師或學生作交流的計劃;意大利老師可教授藝術及拉丁文,又可向愛爾蘭老師學習英語。

來自印度的耶穌會神父(N. Ekka)稱,從中了解到耶穌會於世界的辦學角色,以及不同地區耶穌會教育工作者的處境,他說:「不只我一個面對挑戰,當我們團結於基督的信仰中,我更有信心去解決困難。」

會上,教廷發言人、耶穌會士隆巴爾迪神父(F. Lombardi)演講稱,教育應能讓人得到全人發展,並「讓每個人受惠而不僅有利於那些有特權的人」,更不應為少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大部份人。

他指耶穌會的教育任務也是整個教會的使命,並不只是屬於耶穌會的財產,與所有受到感召的人分享。「耶穌會士就如精神或傳統的保管者;然而這些精神及傳統須有其他人以行動和信念去實行。」他說。

談到修會精神與教育的關係,波士頓學院高中校園培訓主管馬克(J. Mark)認為,依納爵靈修幫助人闡釋生命,學習如何生活,以及與世界接軌。

馬克亦探討祈禱生活對建立學校的耶穌會身份的重要,縱使學生來自不同的宗教背景。

耶穌會博勒神父(K. Boller)則探討有關籌款事宜,稱修會毋須害怕尋求協助去履行使命:「我們的會祖在其任期內曾寫過六千封信,其中五千封是要求不同的基金會作出支持的信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