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讓所有爸爸享有侍產權利

期數
3579
刊登日期
2012.09.21
作者
畢雁萍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23 日

人們說,龍年是生小孩的好年,故此不少名人都搶在龍年誕下寶寶。產後婦女需要家人親切關懷照顧是眾人皆知的事,據報,剛為人母的楊千嬅就有幸在坐月期間獲十人服侍,丈夫更請假三週陪伴在側。正如楊媽媽說,產後情緒波動得很厲害,亦難怪產婦有產後抑鬱。

能夠有多達三週去照顧太太和學習初為人父的責任,除了自己做老闆,或經濟基礎豐厚之外,似乎只有等好心老細酌情放假,或有幸受聘於個別已實施侍產假的良心僱主,才有機會享有。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社會認同男女對家庭均有權利和責任。現時女性在家庭和職場都有其崗位,加上小家庭的成員有限,男性都被期望去分擔家庭的責任。尤其在女性分娩後首個月內,她們不但身體虛弱,更要承受著照顧小孩帶來的壓力,如果得不到家人足夠的支援,情緒容易出現不穩,甚至導致產後抑鬱而產生家庭悲劇。青山醫院 2011年進行的調查就顯示,本地產婦患產後抑鬱的比率高達 15.7%,專家正指出,此時產後婦女特別需要親人的關懷,當中最親密的莫如自己的伴侶。

同樣地,剛為人父的心情雖然興奮,但當中不少男士都會擔心妻兒的健康及憂慮如何照顧初生嬰兒。有研究就顯示,除了孕婦分娩後容易出現產後抑鬱之外,原來初為人父的男士雖未受賀爾蒙分泌影響,仍會因為角色轉變和照顧妻兒的壓力,容易出現抑鬱徵狀。試想像,在沒有侍產假的提供下,新任爸爸下班回家本已筋疲力竭,還要分擔家務、照顧嬰兒和剛分娩的太太,以致身心俱疲,睡眠不足,若公私兩邊表現均欠佳,更會跌入心理低潮。有本港精神專科醫生就指出,本港男性出現產後抑鬱的比率約 6%,患者會減少與初生子女說話和逗玩的時間,影響親子關係。

正如家庭治療專家李維榕博士所言:「沒有開心的媽媽,就不會有感覺安全的孩子。沒有好好處理的產後情懷,多年後都會繼續為夫妻關係帶來問題,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嬰兒最能感應父母之間的暗湧,有焦慮的母親,就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雖然,香港政府由今年起,已給予合資格的政府僱員(包括公務員、非公務員合約僱員及政治委任人員)5個工作天的全薪侍產假,本港的司法部門、多個公營機構包括積金局、消費者委員會及僱員再培訓局等和受資助社會機構,亦相應跟隨政府自行推出有薪侍產假,一些商營機構如渣打銀行及中華電力等更早於2007年推行侍產假;可惜,在未有立法制定侍產假下,這樣的例子寥寥可數。

更甚者,商界依然以成本效益經濟思維,去「計算」推行侍產假的價值,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就質疑男士享用侍產假能否「必然」解決太太的產後抑鬱問題。當然,世事豈有必然?一切皆看其核心價值之所在。試想像,若一個女人在經歷十多個小時的產子煎熬後,傷口還待愈合,情緒還未平伏,有丈夫一直陪伴在旁,給予安慰、呵護和照顧,一同學習照料寶寶,分享最初一刻的喜樂和辛酸,當渡過這最戰兢的時刻後,丈夫才重返工作崗位,這樣的家庭關係豈非更緊密?當身心安頓好後才上班,員工豈非更能專心致志投入工作?可是,在侍產假這個議題上,我們豈可寄望說出「放假回家見到老婆同子女不停喊及發脾氣,我覺得這樣未必更好」這種言論的商家大發慈悲?因此,唯有訂立侍產假法例,才能讓所有爸爸享有侍產的權利。至於一直重視家庭價值的教會,又能否擔當社會先驅,立下良好榜樣?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供稿
www.hkccla.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