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塑造宗教氛圍

刊登日期
2012.09.28

近年教育界發生了多件大事,包括推行教育改革、校本條例生效、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問題等。本欄將透過訪問不同宗教學校,探討學校如何保存和推廣其宗教使命。

本期訪問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與校長和教師討論怎樣面對今日教育改革下的新環境。

首先,學校怎樣去塑造宗教氣氛呢?校長李寶雄分享說,學校的宗教氣氛是依靠禮儀性、服務性、社會性和心靈性等多元宗教活動(參表)去推動的。他說,通過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宗教氛圍下達到生命成長的果效。例如學校利用服務性的經驗去培養及促進學生關心社會和弱勢社群,而這些價值亦是來自福音精神的。學校便曾與辦學團體聖言會合作,帶領學生到台灣遊學,除了參觀名勝和與當地中學交流外,更探訪了一間名為聖安娜之家的嚴重智障兒童學校,讓學生了解弱勢社群的狀況和需要。而學校早年亦有安排學生為區內一名患玻璃症之肢體傷殘人士王均祥(又稱祥仔),記下生平事跡並出版成書(特刊名為《永不放棄》)。李寶雄分享道:「這些經驗令學生明白:多弱小的人也有強悍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他說,透過種種滲透各課程的宗教活動經驗,能使學校有健康的氛圍,並能將信仰種子散落在學生心中。

訪問中,該校前任副校長朱蓓蕾也表示,學校亦重視師生間的溝通和鼓勵。學生會寫心靈札記,教師則會在札記中回覆,鼓勵學生,增進彼此感情,並促進學生成長。另外,朱亦介紹了學校利用撰寫祈禱卡,鼓勵學生連繫信仰與生活的經驗。學校會在學期初、中和尾期,請學生在心形卡上寫上自己的祈禱,但學生往往也不知道怎樣寫,老師就會鼓勵學生從感恩、交託和祝福三方面著手去寫禱文。久而久之,老師發現學生能夠通過此活動,更深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關懷身邊事物。

除帶領學校發展及管理工作外,校長李寶雄亦親身參與塑造學校的宗教氛圍。他自己曾到泰澤作信仰體驗,回來後於早禱時間引入泰澤短誦。學校在週一、三早會間中會利用短誦祈禱。他認為泰澤短誦簡單易學且旋律吸引,適用於學校內。他分享道:「反應方面,間中會有學生記得短誦,因為歌詠不斷重複,容易記在心中,然後在有需要時,自然會在心靈中浮現出來。」在校教授了二十年的朱副校長表示,學校原本只會選唱校歌和一、兩首詩歌,自從加入短誦後,同事和同學也覺得打破了原來歌曲的「悶局」。

至於談到近年教改工作和國民教育成科的狀況,宗教小組組長、教師徐啟昌則表示,雖然不少人持負面看法,但學校亦考慮以宗教理念去影響國民教育內容,從而使其「危中有機」。他認為教會可將之視為一個機會,利用此空間將天主教理念放進科目內,使學生得到真正的國民教育。而教改亦同樣開闢了空間,讓福音精神和價值融入各科。

李寶雄亦說,學校除了安排公民、通識、宗教科等合作舉辦講座外,亦會利用社會議題,將教會對公義和平等的看法放進課程內,介紹給學生和老師知道,使福音精神融入各學習範疇。至於在教改過程中學校的應對和工作,本欄將於下期利用該校的始終有彩虹─「生命馬拉松」學生體驗服務計劃與各讀者分享。

  • 曾家洛、劉卓輝撰文╱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點亮心靈」系列

 

 


 

塑造學校宗教氛圍的項目:

 

(一)禮儀性
        早禱(泰澤短誦)
        宗教慶典
        聖誕壁報比賽等

(二)服務性
        明愛賣物會
        中國農村體驗貧窮
        探訪台灣聖安娜之家
        始終有彩虹─「生命馬拉松」學生體驗服務計劃等

(三)社會性
        與學生探討六四事件、?房現象等社會議題等

(四)心靈性
        參與香港中文大學「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研究計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