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星與黑夜

期數
3580
刊登日期
2012.09.28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30 日

 很多人說斑馬本身的膚色是白色。其實不然,斑馬的膚色原是黑色。原來我們的頭髮本身就是白色,因為毛囊旁邊有黑色素細胞,負責分泌黑色素,長出來的頭髮是烏黑黑的,使我們的外貌看起來分外年輕。至於衣著的顏色,不要隨便「製造黑色」,特別是老師,可能會被校長列入「黑名單」。噢!是非黑白,黑白要分明,不要顛倒黑白。

這夜,沒有完美的漆黑,只有天上閃閃的群星襯托在灰暗的晚霞。星空下坐滿了「黑衣人」,像一大片偌大的黑海吶喊著:「撤.....撤回」。可惜,梵谷卻沒有能力「撤回」這種折磨他得很的精神病。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在一八八九年入住法國阿爾聖雷米的精神病院,他在院庭外畫了這幅 《星月夜》(Starry Night,見圖一),更要得到醫生允許才可以外出繪畫。畫中的主色調藍色代表悲觀,粗糙筆觸代表憂愁。畫中的柏樹畫得像黑色火舌,飄往雲端,有不安的感覺。

星空下是聖雷米的街景,這些小屋及教堂沉睡在深夜裡,像是一睡不起。畫上方有一連串漩渦狀的星系,並伴隨十一顆星星。翻開創世紀:「我又作了一夢:夢見太陽和月亮並十一顆星辰向我下拜。」(創卅七:9)這十一顆星星背後有段感人故事。據說梵谷年輕時想當傳教士幫助窮人,由於不成功,惟「把生命注入畫裡」。因此許多人認為梵谷畫這「十一顆星星」是受信仰的影響。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梵谷筆下的星星在物理上稱為「湍流」的神韻,由於梵谷長期處於瘋癲狀態中而得到超乎常人的感悟力和繪畫表達能力。

是宗教,是科學,對於這幅畫,我只能從藝術角度向一群十一歲學生講解。她們都慨嘆這些畫面裡充滿了鄉愁,看出梵谷對故鄉與親人無限的思念,愛國之情是那麼濃烈,卻又揮之不去。於是她們用塑膠彩以各人不同的筆觸,不同的心情,把梵谷《星月夜》一筆一筆地畫下來(見圖二),以思念他鄉愁之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平時日子都會見到有星有月有夜,不見得有甚麼特別。但在中秋之月夜卻不同,是人月兩團圓令到星月特別明亮,特別奪目。誠然,愛國之情就像在黑夜中,散發出比星月更明亮的光芒萬丈的希望,期盼著,正期盼著。去過以色列的朋友都知道在黑夜中行西乃山,是一種特別經歷。在沒有人造光的照耀下,只靠天上的繁星和月亮的光照指引,竟能順利完成西乃山行程。所以說,只要有信心,愈黑暗的地方愈能發放光明。深信,有朝一日,「黑衣人」堅守信念,必定打破漆黑,綻放曙光。

同樣,在眼中法國的星月夜不見得那樣特別,但在梵谷筆下的《星月夜》顯得激情浩蕩。大家可能會問:「對於《星月夜》好像曾經在本欄的文章似曾相識?」對的。那是四年前在本報增設我的專欄《最藝術的時光》時所寫的第一篇文章,是關於《星月夜》。努力寫,正努力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