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置國民教育科後

期數
3582
刊登日期
2012.10.12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0 月 14 日

國民教育科的困局有解決跡象,行政長官梁振英十月八日宣布已接納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的建議,正式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成員包括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在內的「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透過傳媒表示,政府回應了大聯盟及巿民部分訴求,呼籲市民繼續監察政府,進一步推廣具備普世價值的公民教育。

大聯盟認為,撤回國民教育科必須體現於三個原則之上:不設時限、不獨立成科,以及撤回課程指引。

如今當局不會要求學校使用該指引,亦不會以指引作為視學的依據,大聯盟認為指引明存實亡的同時,亦提醒各界,有關政策留有餘下的問題,擔心「洗腦式」國民教育有滲透於不同學科之虞,政府未來亦可以透過銀彈政策利誘學校開科。

社會人士大都集中討論「國民教育」,而「德育」部分卻並未引起很大關注,然而,這個名稱本身似乎暗示科目應當涵蓋道德部分。

當局將這兩個詞語並排放在科目名稱中,實在大有問題,因為這暗示道德標準可以用國民感情來量度,讓人感到缺乏國民感情多多少少是罪過。

當局從來沒有說清楚到底道德方面是否指審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純粹的個人生活方式。儘管如此,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天主教學校如果討論道德生活而不參考《聖經》和教會訓導等天主教資料,實在很難行得通。

再者,由於國民教育涉及公民事務和社會事件,天主教學校教授這類科目時,採用的教材通常是數量豐富的教會社會訓導、教宗的社會通諭和天主教作家的社會分析,其中矛盾之處在於教會社會訓導基本上排斥一黨統治,或者任何形式的獨裁或極權政府。

就在最近的九月十七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讚揚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革命,且表示這場革命為世界除去四名獨裁者;他期望這些國家能夠爭取到更多民主、更多自由、更多合作以及更新的阿拉伯身份。

除了政治反響之外,要求天主教社會訓導支持一個排斥這些價值觀的社會,本身就存在矛盾。香港教區早前便向屬校發表指引,重申不贊成以獨立成科的方式講授國民教育,而應把教材融入一貫沿用的「道德及公民教育」課程。

儘管當下的社會憂慮或許暫時舒緩下來,但是相信它永遠消失的人不多,一如《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將來可能又會以某種形式再次出現。好些科目免不了觸及國民教育幅度,但是學校怎樣選取合適教材仍然是個複雜的問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