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修院退省有感
每年暑假都在美國度過,今年也不例外,特別的是偕另一半到北加州 Vina 的隱修院(Abbey of New Clairvaux,亦是大嶼山神樂院的母院),作個人五天避靜。
該修院建築在一大塊農地上,面積很大,修院種植葡萄作釀酒用,又種植高大的合桃樹,收成後出口。
修會會士每天在教堂誦經七次,第一次是凌晨三時半,第七次是晚飯後黃昏時分七時三十五分。誦經前五分鐘鳴鐘提醒各人到教堂,為方便自己,我把誦經時間表抄寫在紙上提醒自己。
每次聚會祈禱、唱誦聖詠及讀聖經,早上六時半祈禱以後參與彌撒。除了凌晨三時半祈禱外,我們都全程參與隱修士的唱誦,歌聲柔和,直撫人心,全心投入聖詠的語句,與上主溝通的感覺特別深。
修院的環境清靜優美,與大自然融為一片,藍天、遠山、樹木、農田、葡萄園;起居飲食不用擔心,簡樸卻又舒適,有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小聖堂、靜坐室、圖書館、飯堂、花園及魚池。修士們食素,我們三餐亦如是。
修院提供靈修指導,但須預約,我們第一時間向接待主任申請,獲一位八十五歲的保祿神父(Paul)作我們的指導神父屬於「閉關」的隱士,專於靈修指導,很慈祥、背彎、行動緩慢,在互相介紹完並細談祈禱生活後,內子問老神父靜修的好方法是甚麼。
保祿神父說:「當我們領洗後,天主聖三已進入我們的心靈,我們只須提高覺性(Awareness)去感受聖三的臨在。如何提高呢?方法很多,有些聖人,他們每天醒後即對耶穌說:求?帶引我好好走今天的路。當然,如果耶穌顯現在我們面前,最好不過,但重要是我們用信德的眼睛去望耶穌,跟祂說話,一如跟我們的親人談話一樣。如此我們可以日夜不斷的跟祂溝通,分享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我們的喜與愁、我們的得與失、我們的一切。」
神父又舉出他如何幫助兄長面對惡疾及死亡的例子,並為兄長寫了一本小書,內容是引導讀者一步步與主建立無所不談的溝通與親密的關係。
內子續問:「當我們失落的時候,如何走出深淵?」神父答:「三十年前我身體中風,如墮入深淵,幸得隱修院院長容許我暫時離開修院,返家休養。上主用時間治療我的病痛,又讓病痛使我更接近祂!在最艱難時,最寶貴的是信德,信德最終會帶我們走出深淵。」
最後我們談教友的角色。保祿神父說:「在現世代,教友的角色愈來愈重要,這亦是梵二的精神,現今有很多運動都是由教友推動的,例如在東歐默主歌耶聖母顯現給神視者,他們都是普通教友,『普世博愛運動』主要是教友推動的,在加州有『耶穌及聖母門徒運動』亦是教友推動的,後者推出每月電郵信息。」
神父隨即送上一份今年七月份的電郵信息給我們,標題是「文章強調救贖靈魂的重要」,最後幾句話尤其矚目:「……在你接觸的每一位,你提供的其實是最佳的信息,你的信息是愛與接納,而你提供的信息源於耶穌。」
保祿神父提出的教友傳教的使命與重任,不就是我們每天誦念教友年禱文的理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