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不召之臣
中國人自古愛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濱,莫非王臣」。此語出自《詩經.小雅.北山》,原是一位等第不高的「士」在發牢騷,說所有人都是臣子,為何我的差事特別多,累得我連父母也照應不來?《詩經》出於西周到春秋之間,常可窺見國人早期觀念的糾結,後世潛藏在人們腦袋至今揮之不去的思緒基因,都可在其間找到些許脈絡。這話在後世為儒者引用不輟,說明大一統的皇權至上雖待秦才出現,起碼在周初已蘊釀,即使周室後來大權旁落有若杉木靈牌,仍有人以為世間秩序若離開了這所謂正統的權力來源,存在便沒有理由。儒家把周禮當成倫理極品,是這種心理趨向的集大成,但信眾幾何頗成疑問。不少人看透了,所謂的正統不過是成王敗寇。儒家修史愛把周滅商說成是順天意民意而行,其實,從史料看,周對商的蠶食及取而代之,經歷數代處心積慮,雙方都無所不用其極,無所謂仁義之師或狐群狗黨之別。反而從王權膨脹史的觀點看,商朝敗落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商王有甚麼大行動,常得說服各路氏族大老,他們若不賣賬,商王甚麼都幹不了,令人想起大憲章運動前夕的英國君主的窘態。至於中國在早期為甚麼不走向由各種勢力約制王權的共和制及把秩序法律化(像早期希臘和羅馬那樣),那就關乎選擇的層累問題了。而我們總是看到,無論是商或周,不同氏族的大小方國,是相當有活力的。周室的坐大,和歷年對這些方國的拉攏和唆擺有關。而商亡之後,還有相當一部份人不賣賬,最著名的便是伯夷和叔齊。這兄弟倆原是一小方國君的兒子,父亡後互相謙辭而讓另一兄弟就位,兩人去國曾事於周。武王伐紂時,兩人攔諫於軍旅之前,指責這行動不符周室日夕宣之於口的仁義,商亡後竟不食周粟,寧可餓死在首陽山上。司馬遷給我們留下他們死前所唱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焉沒兮,我安息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這是後世中國文化裡不召之臣的鼻祖。這絕命詩裡的采薇情景,也成了後世文人吟詠或繪事裡百寫不厭的母題。雖然他們踩了周室的仁義臉皮一腳,但連言必稱文王周公的孔子也讚這兄弟倆「求仁得仁」。在王權日漸沒頂的世代,人要生存可以很勢利,但真正的讀書人(士)總是選擇寧可吃眼前虧,也要聽從內心和所信的召喚,歷代在朝在野都不乏其人。中國文化的脊骨,如果有的話,是由這清流給撐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