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母佑會廖敏慧修女發願銀禧

期數
3588
刊登日期
2012.11.23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1 月 25 日

母佑會女修會省會長廖敏慧修女發願二十五年,她自小在母佑會的學校長大,與修女結下不解情誼;回顧修道廿五載,她很感恩,也很快樂。

廖敏慧修女入讀聖母幼稚園,順理成章升上聖母小學及聖母書院,所以她常說,學校是她第二個家。

出身公教家庭的廖敏慧,父親原本不信教,婚後卻鼓勵妻子到附近聖堂聽道理,其後夫婦一同領洗,廖是長女,下有一弟二妹,亦逐一領洗入教。

在她記憶中,修女們在校內常常陪伴在學生左右,「門口、洗手間、操場、課室等,到處都有她們的身影,總之,除了天主以外,便是修女,她們無處不在,處處都在。」

廖眼中的修女都很能幹,既有校長,又有老師,甚至打掃操場、修理電燈,她說:「媽媽見過她們在市場買菜時,只要剩餘的菜。她們很刻苦、偉大,願意犧牲。」

就是這樣,修女們的一言一行為她的修道聖召一點一滴累積起來,讀書時為了反駁同學對「聖母敬禮」的批評,她跑去修讀聖母學及聖經課程;也曾夢見聖母哭泣,夢中渴望去幫助她。

畢業後,廖敏慧日間在銀行工作,晚上到聖神修院進修,因而與初中時的修女相遇,後來應修女的邀請參與聖經分享,這種種經驗,最後她選擇了修道的路。

一九八七年宣發初願後,廖修女便赴羅馬讀書,修讀要理一年後,因修會需要轉往羅馬母佑宗座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課程,九三年回港,便在聖母書院從事心理輔導的工作。

她在校內負責為師生及家長提供心理輔導,以及為初中生進行評估,作預防性的工作,同時進行相關的研究。後來因人手問題,她轉為教書。

兩年的教育心理輔導經驗,令她觀察到學生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多數是因為不懂處理家庭問題而引致。她先後處理過學生自殺、離家出走的個案,亦曾在半夜到警局找回學生,「原因很多,與家人關係差、缺乏適當照顧、甚至父母婚姻出現問題等等。亦有些是雙親也要工作,把她們交予長輩照顧,長大後便問題叢生。別看她們表面頑皮,其實她們也願意聽修女的話。」

教學十三年,並非事事如意,她有時也會因解決不了學生的問題而難過,並試過問耶穌:「我時時與學生一起,卻看不到結果,救不了她們,可是後來有不少例子提醒我:只管盡力耕耘、懷著愛心與她們一起,有一天她們會明白的。」

盡力耕耘不會毫無成果,廖修女慶幸亦有不少令她感恩和安慰的時候,「幾年前,一名與家庭關係很差、試過自殺的學生與我聯絡,原來她已結婚生子,亦與家人修補關係,我聽到很感安慰。」

很多公教學校的學生並非信徒,廖敏慧修女認為學校更需要向學生帶出宗教價值觀。她表示,宗教培育不單是為信徒,而是要所有學生也受用,曾有舊生哭著來找她,表示與男友發生關係,因記起修女教授的宗教道德課而悔疚,「原來撒下種籽,正確的價值觀早已埋在女孩心裡??希望天主教教育能堅持真理。」

作為母佑會中華會區會長,廖修女認為自己更加責無旁貸去面對修會多方面的挑戰,如人手少、聖召少,聖召的質素問題,「社會不同的誘惑,對價值觀的堅持,追尋理想等等,都是修會要接受的挑戰;修道人要有屬靈的心,才能穩固信仰的基石,只有強化與主的關係,才能以從上而來的智慧去面對不同的衝擊。」

儘管區會長的職務繁忙,廖修女仍然抽空與學生接觸,「修會在聖母幼稚園隔鄰,小學及中學亦在對面,若時間許可,我會趁小息時走到操場看望學生。」她很認同修會以教育的神恩牧養青年,自己正正是受惠者之一,她願以修道人身份,繼續培育女青年成長。(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