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主教徒社工的契機

期數
3588
刊登日期
2012.11.23
作者
羅宏達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1 月 25 日

以前帶領教師發展日或社工周年退省等活動時,我會向參加者提問:「為甚麼天主造人,有兩隻耳朵卻祇有一張嘴巴?」

在舉行世界主教會議期間,菲律賓候任樞機塔格萊(Louis Antonio Tagle)呼籲教會在進行新福傳時提出「少說話、多聆聽」。塔格萊指出:「靜默成為細心聆聽的方法。」這使我想起在大學修讀社會工作專業時所受的培育。

細心聆聽不只要求眼神接觸和身體前傾的姿勢,亦需要隨時準備好感受求助者「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況。即使求助者一言不發,社工也應該耐心地陪伴,瞭解對方沉默背後惶恐、猶豫或無助的信息。

當然,社工也會說話和發問。他們嘗試收集更多資料,並非要為求助者找出一系列可行的解決方法。最理想的情況是「助人自助」。

當社工推動求助者尋找不同方法,以及對不同方法權衡利害時,求助者理論上會經歷「充權」的過程,讓他們在芸芸選擇中挑出最可行的方法時,重新發現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樣地,塔格萊樞機說:「教會面對人們的悲傷、疑惑和不確定時,不能佯裝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

那麼,教會應怎樣鼓勵人們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當「自決」的原則被應用時,教會又能讓人們為自己選擇他們認為是最好的方法至何等程度?

有時候,求助者是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介入。儘管他們有些是積極、正面的人,但社工總會留意到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與自己有異。這差別絕不代表社工比求助者更有能力處理問題和相關成因。

要設身處地理解對方正面對的問題,社工得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並「從對方所在處的環境出發」,以對方的視野看前路。

說了這麼多關於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價值,讓我們簡略地看看中國大陸的情況。

為回應國家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民政部計劃在十年內培訓三百萬名社工。從數量來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從質量來說,要本身不是社工的教授協助學生將理論轉化成前線實戰應用亦非易事!

香港多家社福機構應邀與國內單位合作,派社工到大陸進行督導工作。這些督導偶然安排國內同工來港,我有機會詢問他們在國內擔任督導與香港的情況。他們說,除了實務上的指導,主要也是聽聽他們抒發情緒吧!其中一位督導朋友說:「他們需要一隻耳朵,而非一個解決方法。在這一點上,受過訓練的社工與其他人無異。」

工作背後,社工都不會以言語傳教,但在他們聆聽和安慰別人時,正是擔當基督的見證人,以行動傳揚福音。

香港一群有志的天主教徒社工準備成立一個聯會,這是一個大好機會,讓我們聚集一起服務教會,一起關心國內社工的專業發展。(取自天亞社)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