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羊泉鄉

期數
3588
刊登日期
2012.11.23
作者
陳鈞潤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1 月 25 日

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學生,由資深大師兄司徒慧焯導演,演出十七世紀西班牙劇作家維加的名劇《羊泉鄉》。原劇是歷史真事:十五世紀西班牙卡斯蒂爾王族繼承權之爭,費迪南王及伊莎貝拉王后戰勝對頭的Calatrava武士,武士中的阿瑪斯統領以高壓手段欺凌一條世外桃源般純樸小村羊泉鄉,官迫民反,村民起義殺了阿瑪斯,帝后平亂後派法官審問村民誰是兇手,村民在酷刑迫供下統一口徑說「是羊泉鄉殺的」;終於獲全村特赦。原劇本主題簡單有力:壓力之下連馴如羊群的也會反抗,而他們除去暴君後,卻是歸順迎來較仁慈的另一專制君主。

司徒慧焯現任香港話劇團駐團導演,手法成熟。軍人換上時裝的幻彩戰衣,(原著的武器)弩箭也換成槍。而村民衣穿精心設計原始純樸的服裝,劇情緊湊而高潮氣氛營造甚佳。學生演員無論群戲獨白對手一樣賣力演出而成績可喜。整體效果原本可以更好,可惜有兩大敗筆。翻譯岑偉宗今日已是成名填詞人,該明白「聽得明」的重要性。個人覺得他的譯本過度賣弄他深厚的中文修為、和刻意以古諷今。前者令村民的對白一時口語化淺白切合其純樸,但一時又滿口文言排句成語如「士可殺不可辱」,又因為說村民自己有一種「古怪語言」,要他們某些字讀另一音,例如「愛」讀成「翳」(還在場刊再選個沒人懂的僻字說是讀「?」!)。問題是眾村民一出場第一段戲是很重要的談論「愛」和「只愛自己」的衝突,就因為要用怪音,令觀眾聽到一頭霧水,謀殺了原劇一場點題戲。村民的名字用「八佾」、「鎢鉬」又是令人難懂!開場第一段戲也很重要地交代交戰雙方的背景,又因為給兩方起了又長又怪的譯名令觀眾聽不清:Calatrava譯成一個作曲家加一個沙漠的「馬勒戈壁」,另一方明明是費迪南與伊莎貝拉一王一后,因為「現代化」變了總理和「第一夫人」(這是總統夫人、不是總理夫人應叫的稱呼),還把他們的一方叫做「威瑪共和體」:那是二次大戰前夕德國政體、希特勒當總理的,更增混淆!他夫婦要說普通話而詞字艱澀聽不清,再念「無限春光在險峯」和用義勇軍進行曲作背景音樂來影射是毛澤東江青!但以古諷今之甚麼呢?套不進去:大陸棄蔣迎毛?還是世外桃源的西藏(即是原達賴喇嘛變成阿瑪斯?)?真有需要諷今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