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正能量」?

期數
3589
刊登日期
2012.11.3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02 日

中國文化的主流話語都愛提倡「正能量」,讀書人選擇當不召之臣,甘為野老躬耕薄田,常被當成負面心緒,為躊躇滿志者不恥。《論語》說有天子路和孔子走散了,碰上有位長者在幹農活,子路問有見到我老師嗎?老頭說:你們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你老師?子路見話不投機,便垂頭肅立於旁。也許這謙恭感動了老頭,便把他帶回家留宿,殺雞做飯,還讓兩個兒子來見他。第二天子路找著了孔子。孔子說,你遇上的是位隱者,快回去找他。子路找著老頭,卻說了一番偉論:不做官是不義之舉。你讓兒子見我,知道長幼之節,便應懂得君臣之義。在上者不按道義行事,我們的主張行不通,能做的便只有勸諫,若潔身自好便亂了大倫??一個政治發燒友熱中功名,急於自圓的自以為是躍然紙上。老頭有何回應,書上沒說。估計孔子若在旁聽了,也未必以為然。

讀《論語》,常覺孔子並不像時下許多人以為的那樣,把自家當成非成功不可的救世英豪,一早就打了輸數。而他對現實的不敢恭維,對時下當權者的無一認同,和隱士們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者,是他總懷著一線希望,能勸服某位王者聽從他的主張,把「王道」舒展。這和柏拉圖向敘拉古國王推銷他的「理想國」無功而返異曲同工。孔子說自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隱士們則是明知不可為而逃逸。但孔子不像子路及後來的遍佈神州大地的范進式儒生般非得意官場不可,他對出仕與否是「無可無不可」的。他很少以「仁」讚許人,卻說「殷有三仁」,即微子、箕子和比干。這三位都是商紂王的親戚,對紂王的無道都反感之極。微子逃而去之,箕子佯狂避世,比干強諫而死。後世的儒生都推許比干的忠耿,對其餘兩位逃逸者有所保留,孔子卻一視同仁。為甚麼?他其實也自知很可能是個失敗者,最後的歸宿也唯有隱逸。後來他能一夫頓成百世師,乍看成功,其實只因其學說有極大的改寫和利用價值而鹹魚翻生罷了。

屈原在《涉江》裡寫了四位令他頓覺「與前世而皆然兮」的前輩:「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司馬遷寫《史記》,七十列傳首篇是寫伯夷叔齊。《易》說「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荀子》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侯」......從來都說「士志於道」,我們其實不缺在《舊約》中常常讀到的先知傳統。說中國文化以為勤王多做事工是書生正統,其實是很浮面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