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聖心會成立一百五十年

期數
3591
刊登日期
2012.12.14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16 日

(本報訊)聖母聖心會香港區成員十二月十四及十五日慶祝創會一百五十周年,該會會士指他們目前透過學術與文化工作關懷中國,並在世界各地傳教。

香港的聖母聖心會團體的周年慶典就是要見證會方服務中國與普世教會,以及一九五一年在香港開展的傳教工作的使命。

歷史學者、聖母聖心會譚永亮神父(P. Taveirne)十一月二十三日對本報說,會祖南懷義神父(Theophile Verbist)和傳教士在蒙古的傳教工作,不僅把天主教信仰帶給遊牧民族,也為學術研究奠下基礎。

譚神父早年的博士論文《漢蒙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歷史1874—1911》最近便被翻譯成中文書,他期望透過書中的修會檔案轉述把第一手資料貢獻學界,幫助中國學者透過中文書認識修會在蒙古的傳教歷史。

「會祖因接觸『聖嬰會』而認識中國孤兒院問題,並立志服務中國。」譚神父說,聖母聖心會先賢學習蒙古語傳教,隨蒙古人逐水草而居;他們亦為學術作貢獻,例如已故會士田清波神父(Antoon Mostaert)編製了蒙古語《鄂爾多斯字典》。
 

 先賢向蒙古傳教

他說聖母聖心會於中國政局變更後離開蒙古,但仍不斷關心中國教會,會士韓德力神父(J. Heyndrickx)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成立南懷仁研究中心,促進與中國的學術文化交流。

談到香港的傳教工作,他說懂北方語言的傳教士從內地來港後,因利成便在調景嶺服務內地移民。修道前擔任教師的譚神父說,修會也透過教育培育青年及分享福音精神,目前在港開辦天主教普照中學和天主教鳴遠中學。

聖母聖心會顧厚德神父(F. Bouckhoutz)說,昔日他們與其他修會的傳教士擔當香港教會的「開荒牛」,見證新發展區變成繁榮的市鎮。

顧神父十一月九日說,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從基層地區做起,例如服務紅磡聖母堂區:「以往的環境較艱苦,初期堂區診所沒有正式醫生,我們只能盡力服務居民??今天教徒都積極服務堂區。」服務過將軍澳聖安德肋堂和油塘聖雅各伯堂的他說,坑口等地區昔日只是村落,現在已發展為大型屋邨。

他說公教學校是在新市鎮服務和福傳的夥伴,他說:「不少慕道者都是公教學校的家長、舊生和學生。」 
 

投入香港堂區工作

目前服務柴灣海星堂的顧神父今年正值入會五十周年,回顧過往,他說喜歡到新區開荒:「新堂區自由,不囿於傳統,可從新開始工作。」

時至今日,聖母聖心會早已「國際化」,修會傳教士皆來自不同國籍,除歐洲外,也有來自亞洲及非洲:「創會初期八成傳教士是比利時及荷蘭神父,今天成員來自不同國籍。」顧神父說上屆總會長是剛果人,本屆總會長是美國人、總務是新加坡人。

他認為在傳教工作上,會士擁有成熟性格較其文化背景更重要,不同族裔亦能合作無間。他說跟非洲裔會士在堂區相處也是用廣東話溝通。

比利時的教區神父南懷義一八六二年創立聖母聖心會,一八六五年與第一批會士到蒙古傳教,雖然他一八六八年於蒙古病逝,但會士仍延續會祖在中國傳教的理想;直至一九四九年 ,國內政局更替,修會才離開中國內地。會方目前在多個地方傳教(鄧)
 

相關文章見第十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