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這份禮物

期數
3591
刊登日期
2012.12.14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16 日

親愛的卜卜:

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在信中提及與意大利年青人分享信仰經驗,是一件多麼美麗的事,我卻認為是十分難得的事。古往今來,歐洲傳教士冒著生命危險離鄉別井,來到香港傳教,歷盡艱苦,才得以有今天活潑的信仰團體。不過時勢使然,歐洲人不再像以前那般對信仰充滿熱誠,上教堂的人寥寥無幾,更遑論要年青人參與信仰活動?簡直是天方夜譚。

你像傳教士一樣努力地向當地年青人傳教,還舉辦了很多信仰活動,特別在宵夜一邊吃紅豆沙,一邊分享信仰經驗,想不到他們非常喜歡這項「宵夜」活動。故此,今年聖誕,我決定寄一大箱中式糖水材料包給你作為聖誕禮物,好使你能與年青人多些打成一片,好嗎?

最近正愁著不知送甚麼禮物給一位將離別我們到遠方去的朋友,很多東西別人都送過,既要新奇,又要有驚喜,看來非「DIY」莫屬了。記得去年一位學生親手做了一個別緻精巧的小飾品給我,非常喜歡。於是買了參考書及工具向這位學生「偷師」,最後沒有成功地製成一件作品。為了給這位朋友驚喜,於是扚起心肝把埋藏已久的工具和材料統統拿出來,準備拿起捲筆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紙條捲成一件捲紙巧飾相架(見圖)。

捲紙藝術源於十五至十六世紀歐洲修道院。當時修女為了美化宗教用品,用羽毛的梗作為工具,將紙條一圈圈捲起來,再以手捏出各式各樣造形的小零件,然後把這些小零件組合製成裝飾圖案。現在梵蒂岡教堂或歐洲悠久的修道院裡,仍可找到這些宗教捲紙的痕跡。

到了十七至十八世紀,捲紙藝術不再是宗教的專利,已成歐洲名媛淑女的休閒藝能,訓練她們的耐性和審美觀,連伊利莎白公主亦非常熱中此藝。十八世紀後,捲紙藝術流傳到美國,在此之前歐洲稱捲紙藝術為「Paper Filigree」;但到美國,那裡的女孩用鵝毛管甚至刺蝟的刺來捲紙,因此改稱為「Paper Quilling」。到了二十世紀初,捲紙藝術日漸式微,直到一九六O年代,這項手工藝又逐漸復興起來。

上個主日,回母校參加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的主保瞻禮。在感恩祭中,陳樞機主持派遣禮,周明珠修女被派遣往孟加拉傳教,這份禮物正是送給她帶往孟加拉去,在困苦中記著:「我派你到那裡去,你就應到那裡去。」(耶一7)。

有些人太看重金錢了。一份禮物的貴重並不是以金錢去衡量,而是「用愛心經營」。有人因為送一塊餅給人,而救回了自己一命,好比送一粒鑽石來得更珍貴。因此,送你一包紅豆正有此意:「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而且用錢財買回來的禮物卻不能得到真正的愛,一份好的禮物要積年累月「用愛心經營」。

光陰似箭,你在米蘭修院裡不經不覺過了兩年多的修道生活,你的獻身生活正是最好的禮物。聖誕又快到,不知道你會送甚麼禮物給耶穌呢?代問候修院裡「PIME sisters」。


你的摯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