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家庭期望與個人成長

期數
3592
刊登日期
2012.12.21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23 日

「媽媽,從小到大,我知道你對我的期望!所以,我做的每一件事均希望令你滿意。我會對其他人說:『我是(某某)的兒子』!我相信沒有令你失望!今天,我結婚了,我可以自豪地向人介紹:『你是(某某)的母親』!媽媽,多謝你!」這是近日我主持婚禮時,新郎對母親的心裡話。當時,這位母親感動得熱淚盈眶,而新郎也是淚流滿臉。這真是非常感動的一刻,為這對母子必然一生難忘!在每一個家庭裡,父母對子女必然有很多不同的期望。試看看他們為子女入學的憂慮,便能心領神會。但父母的期望又是否與個人的成長配合呢?

讓我們看看聖方濟的經驗吧!方濟生長在十三世紀的意大利,那時的歐洲正受著兩股不同勢力所支配:君王的王權及教宗的權力;並且在貴族封建制度中冒起了以商人為主幹的中產階級。方濟的父親正是這股新力量的代表,他雖未能享有貴族的特權,但他擁有財富帶來的享受。他希望子承父業,期望聖方濟能在物質享受之後,獲得如貴族般的社會地位,因此他將期望放在兒子的名字之中。但方濟的母親卻有另一期望,她原先希望方濟名字為若翰,希望方濟的精神生命能如同她一樣,屬於天主。方濟便在這兩股分別來自父系家庭及母系家庭的期望中學習而成長。他在這種因不同價值而來的張力中生活,並且適應了父親的權威,願意成為一位成功的商人,並透過參軍而成為騎士,爭取社會的地位及認同,因而將母親的屬靈價值隱藏了。但天主的召叫卻喚醒了他真實的自我,母親的屬靈價值覺醒起來!方濟在一段長時間的掙扎及反省後,他最終脫掉了虛假的自我價值,走進「人化」的過程,並以整個生命追求真實的自我!

從方濟的經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並不必然地等同子女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因此,彼此坦誠的溝通便成為關鍵。父母若能細心聆聽子女在成長中的渴望、他們對不同價值認同的程度、及對他們見解的尊重,鼓勵他們真摰的分享,子女們必然能無恐無懼地分享,並建立自信心及健康的價值。同時,父母在信仰生活以身作則,子女們也能培養堅定的信德,以發展健康的精神生命!

聖母為我們立下了很好的榜樣,她對主耶穌成長中所發生的一切,默存心中,反覆思索,使主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同的經驗,若我們能以福音作為生命的準繩,便能減少失足的危險,建立幸福的未來!

 

 

本欄作者:伍維烈、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黃潄芳、黃鳳儀                            和譚錦榮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