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

期數
3592
刊登日期
2012.12.21
作者
小博爾文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23 日

中華民族之所以永垂不朽,就是因為她那種對傳統的執著和尊重。我國歷史悠久,能夠與她相比的,相信只有天主教會。

大公教會由耶穌親自創立。從第一位教宗聖伯多祿到第二百六十五位繼承人本篤十六世,這「天主的淨配」經歷過不少宗教革命、異端邪說、政治迫害等仍迄立不倒,實在有賴天主聖神的引導和教會之母的代禱,以及教會對傳統的尊重。

說到教會傳統,不得不提特倫多拉丁文彌撒。最近於香港教區特倫多禮儀團體的十周年特刊中,最吸引我的是他們團體教友的分享。執筆者並非那些耳順、望九的長輩,而是那些八、九十後,他們的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這台彌撒的愛慕及對教會傳統的擁戴。我曾經聽過不少對特倫多拉丁文彌撒的批評,主要是教友不明白拉丁文,參與度不足;但看過這些青年人的文章後,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應再是「特倫多拉丁文彌撒是否不合時宜?」,反而是「對特倫多拉丁文彌撒的批評是否已經不合時宜?」

有神父表示,過去教友參與彌撒,大部份是人云亦云。教友教育水平參差不明白拉丁文、外籍傳教士廣東話不好無法解釋彌撒、資源人手不足沒有中文彌撒經書可用……以上種種導致於彌撒中,神父獨自在祭台上獻祭,教友則在台下念玫瑰經,司祭信眾缺乏互動。

這是不折不扣的事實,特倫多拉丁文彌撒在從前不但沒有加深教友的信德,更有礙傳教事業;但今天我們還能夠用過去的片段來印證它是不合事宜嗎?答案是否定的。

當年,彌撒經書在香港地區尚未普及。別說是中拉對照的經書,全中文的《每日彌撒經書》也不是人皆有之。當時的人教育水平不高,小學義務教育也是在一九七一年方始出現。當時的人連英文也不懂,又如何去學習拉丁文呢?那些年的小漁港根本無法與今天這個知識形國際金融中心相提並論。要他們積極參與彌撒等同於要三歲小朋友欣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這是拉牛上樹、對牛彈琴。玫瑰經對他們來說卻更為親切。的確,玫瑰經最初的出現就是讓那些目不識丁的輔理修士用以取代日課經。

但今天,該團體自製了一套「中英拉對照」的彌撒經書供教友使用,一般教友要理解這台彌撒絕對沒有難度。坦白說,當我第一次參與特倫多拉丁文彌撒的時候,對著那本彌撒經書也手足無措;但三、四次後,我已經可以虔誠、積極並主動地參與這台彌撒。

有如聖父本篤在他的自動手諭《歷任教宗》所附帶的信件中指出,今天我們之所以推崇特倫多拉丁文彌撒,並非因為我們要把梵二英雄們所推動的禮儀改革推倒重來;反而,羅馬禮通用形式和羅馬禮特殊形式其實同出一轍,密不可分。今天,神父舉行特倫多拉丁文彌撒,是因為他們希望更虔誠地舉行今天常見的彌撒。藉著舉行舊禮彌撒,司鐸們可以在新禮中「更有力地展現那吸引這麼多人返回舊禮的神聖性」。又正如聖父所言,「羅馬彌撒經書的兩個版本之間,並無矛盾。在禮儀史中,有成長和發展,卻沒有決裂。我們的前輩所視為神聖而予以保存的事物,至今仍然是神聖的」。作為教友的我們也不應再妄自菲薄,批評過去的不是,而是應該掏空自己,謙遜地在天主聖神的引領下跟隨教宗,將羅馬禮的兩種形式去蕪存菁,實踐本篤十六世的「新禮儀運動」!

 

廣告